中间锦鸡儿

【牧草名称】中间锦鸡儿
【牧草学名】CaraganaintermediakuangetH.D.Fn
【来源与分布】中间锦鸡儿是旱生落叶灌木,株高1~1.5米,俗称柠条,在甘肃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野生分布极为普遍。性耐寒极抗旱防风,保水固土能力极强,是甘肃治理黄土沟壑荒坡的先锋植物,具有饲料、燃料、肥料和纺织等多种用途。
【牧草形态】中间锦鸡儿是豆科锦鸡儿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根系发达,入土深达5米以上,有小根瘤,茎秆直立或斜上,基部直径3~5厘米,株高1~1.5米,皮金黄色有光泽,枝条细长,幼枝灰黄色,有条棱,密被绢状柔毛,长枝上的托叶展开宿存并硬化成针刺状,有毛。羽状复叶,小叶12~16片,倒卵圆或长圆形,两面密生绢毛。花1~2朵,花冠黄色,荚果圆筒形,略扁,革质深褐色或红褐色,长2~3厘米,顶端短凸渐尖。种子肾形,淡绿褐色或黄褐色。
【牧草特性】中间锦鸡儿性耐干旱,喜生于黄土高原及其丘陵沟壑地区;毛条生于沙地、半固定沙丘,抗寒、耐瘠薄、耐盐碱,不怕风沙危害。在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的地区,无灌溉而长势良好,苗期生长缓慢,播种后2~3年生长加快,成株平茬后,次年枝条丛生,高达1米。在陇中4月初萌芽,5月开花,7月种子成熟。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中间锦鸡儿具有饲用、柴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绿肥、蜜源、编制器物等多种用途。饲用为牛、羊和骆驼所喜食,马、缧采食较少。用作放牧,春末夏初采食花、叶、嫩枝,仲夏秋季不食,霜后又开始采食,细枝、果实、落叶是良好的饲料。据测定,生活2~5年植株的花、叶、嫩枝饲草产量,每亩鲜重143~421千克,干重为55.7~176.6千克,以后产量逐年下降。中间锦鸡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民勤治沙所测定,在开花期的绝干花、叶、细枝中,含粗蛋白质22.48%,粗脂肪4.98%,粗纤维27.85%,无氮浸出物22.36%,粗灰分7.38%。
【栽培技术】(一)土壤与耕作中间锦鸡儿在丘间低地的沙质壤土和沙漠荒滩都能种植,种植柠条以先育苗,后移栽为上,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宜在沙质轻壤土上进行,育苗前一年,结合深耕整地施足底肥,并进行冬灌,第二年春季抢墒播种。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直播时,可视地形情况,于上年秋季采用水平台、水平沟、鱼鳞坑或小穴整地。水平台、沟沿等高线开挖,距离2~3米,鱼鳞坑、穴距离1~2米。
(二)播种苗圃育苗采用条播,行距30~40厘米,由于子叶出土,顶土力差,覆土厚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每亩播种量育苗10千克,直播1~1.5千克,播后镇压,使种子和土密接,利于种子吸水出苗。当苗高达25厘米时,即可出圃移栽。直播在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但以春季抢墒播种或雨后抢墒播种最好。秋播时,不得迟于8月中旬,过迟不利幼苗越冬。根据陕北经验,近年来用飞机撒种播种,效果很好。飞播后用羊群踩踏覆土,在表土疏松,缓坡地段用树梢或其他器物拉划覆土,同样能起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
(三)移栽中间锦鸡儿耐旱喜沙,移栽易活,移栽期以3月下旬到4月初,成活率最高。移栽行距为2~3米,株距1米。移栽要选择根系发育粗状的植株,大苗和根系过长的植株要截根截干。挖坑深度为50~60厘米,移栽前灌足水分。移栽后穴面要用干沙或干碎土覆盖保墒。
(四)田间管理中间锦鸡儿虽然有很强的耐旱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但幼苗期仍需加强管理,不论是育苗地还是移栽地、直播地,都应实行封育,禁止放牧等人畜危害,保证幼苗生长。育苗地在不十分干旱的情况下也不宜多灌水。
(五)采种中间锦鸡儿种子,通常于7月中旬成熟,荚果容易自动裂开,使种子脱落地面,故种子要随熟随采,并在早晨带潮进行。种子易遭虫蛀,贮藏前用杀虫药拌种以防虫蛀,在干燥通风的条件贮藏3年,发芽率仍可达63%。
【常见牧草虫害】草原毛虫类、盲蝽类、蛴螬、苜蓿夜蛾、小麦皮蓟马、叶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