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1、常江
笔名: 长江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8
民族: 蒙族
北京人。1985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历任兰州空军文工团话剧演员,《人民教育》编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报告文学《中国市场战》、《山野斯人》等。长篇纪实文学《走出古老的寓言》获全国第二届纪实文学奖、全国1990年-1991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市场战》获年1989年全军文学艺术奖,《山野斯人》获《人民日报》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2、常江
笔名: 长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3
民族: 满族
原名成其昌,吉林市人。1966的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1967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地质局物探队干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全国地质图书馆教授。青海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届主席团成员,中国楹联学会首届秘书长及第二、三、四届副会长。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庐山放歌》、《大山醒来吧》、《流浪歌》,编纂工具书《名联鉴赏词典》、《中国对联大词典》(主编之一)、《中华名胜对联大典》、《数字合称百科名物词典》、《北京名胜楹联》、《名湾名胜楹联》、《古今联语选萃》、《楹联集翰》、《中国楹联大典》,专著《中国对联谭概》、《成名禄集》、《幽默诗文小品1001》、《奇趣妙绝对联1001》、《对联知识手册》,《奇趣妙绝对联》,《中华对联大观》等。诗集《大山醒来吧》获全国地质系统文学创作特别奖,长诗《帐篷村》、《桂林水》分别获1983年地质部、全国科学文艺优秀作品奖,歌词《篝火歌》、《流浪歌》、《葬礼歌》均获首届宝石文学奖,组诗《信,帐篷文化圈纪事》获第二届宝石文学奖,专著《中国地联谭概》获全国首届满族文学奖。
3 常江, 男,生于1968年,山西太原人。199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程测量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1997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出国留学,同年9月获德国科学文化交流基金会奖学金,留学德国,师从波恩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克劳斯 堡夏德教授。2001年12月博士毕业。2002年1月到6月在亚深区域&城市规划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7月至今工作于波恩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担任“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潜力”项目波恩子项目的负责人。
留德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规划、老工业区改造和景观生态重建、城市文化的培植和保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以及中德城市发展对比研究。先后参加了5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
自2004年1月受聘建工学院,开始为学校工作,目前主持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4、常 江,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生物材料协会、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化工一系。1985年赴德国留学,1991年在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91年4月至1993年6月在德国卢卑克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活性人造皮肤作为皮肤创伤修复模型的研究。1993年7月至1997年6月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研究员,从事软骨细胞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1996年获新西兰职业华人杰出成就奖。1997年至1999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受聘为研究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以胶原蛋白材料为载体进行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生物陶瓷活性骨损伤修复材料的研究。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强生公司损伤修复技术中心任研究员,从事生物材料和骨科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2000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基金,应聘回国,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5项(其中9项已获授权),美国PCT发明专利1项。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生物材料协会、国际组织工程学会、新西兰显微镜学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基质生物学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1982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化工一系。
1985年赴德国留学,1991年在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91年4月至1993年6月在德国卢卑克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活性人造皮肤作为皮肤创伤修复模型的研究。
1993年7月至1997年6月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研究员,从事软骨细胞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1996年获新西兰职业华人杰出成就奖。
1997年至1999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受聘为研究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以胶原蛋白材料为载体进行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软骨损伤、生物陶瓷活性骨损伤修复材料的研究。
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强生公司损伤修复技术中心任研究员,从事生物材料和骨科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2000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基金,应聘回国,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
用于人体组织创伤和缺损修复的生物陶瓷及其生物陶瓷/高分子复合生物材料。(包括纳米和微米级陶瓷粉体的制备,陶瓷块体及多孔陶瓷的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块体、膜、多孔支架的制备,以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作为细胞和药物载体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包括生物高分子材料、生物玻璃和生物陶瓷材料)的研究。
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包括胶原蛋白和壳聚糖)在组织损伤方面的应用研究。
以组织工程学方法制备活性人造组织(骨,软骨,皮肤等)的研究。
生物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国家“973”组织工程重大专项,“生物材料组成与特定构型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005-2009。
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工程相关生物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天然交联剂对动物心脏瓣膜交联作用的研究,2004-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组织工程的多孔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的研究,2002-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于生物人工肝的复合生物陶瓷材料的研究,2001-2002。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项目,“生物活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01-2004。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陶瓷人工肝支架材料的研究,2001-2003。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钙-硅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2003-2005。
上海市纳米专项:硅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纳米生物活性陶瓷的制备,2003-2005。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猪主动脉瓣及人骨髓干细胞构建人心脏瓣膜”2003-2005。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8月,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徐州古建与园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1997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出国,留学德国,师从波恩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波恩大学校长克劳斯·堡夏德教授。2001年12月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先后工作于德国亚琛区域&城市规划研究院和波恩大学城市规划研究,2006年1月回国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更新与保护、老工业区改造与复兴、矿区工业废弃地生态重建、城市文化的培植和保护以及中德城市发展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