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费歇尔

Emil Fischer,(1852—1919)
1852年10月9日,埃米尔·费歇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附近的乌斯吉城,他的父亲劳伦兹·费歇尔是当地富有的企业家。埃米尔自幼勤奋好学,186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1871年进入波恩大学,一年以后,又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该校对于新入学的化学系学生要求很严,规定必须经过严格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训练。在德国化学家H.罗斯指导下,E.费歇尔熟练地掌握了用本生创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水质。接着,E.费歇尔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很幸运的是,他开始与拜教授接触。拜耳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874年E.费歇尔在拜耳教授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苔黑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E.费歇尔毕业以后,当时已受聘担任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的拜耳希望E.费歇尔能和他一起在慕尼黑大学任教。能够在这位有机化学权威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恰恰是E·费歇尔的愿望,于是E.费歇尔欣然当了拜耳的助教。
19世纪的有机化学大师,对糖、酶、嘌呤、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在著名的威廉皇帝学会的创立中,费歇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之初,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德国的费歇尔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糖类的研究;
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
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
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由此可见,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蛋白体”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鉴于这一点,可见费歇尔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为现代蛋自质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AKA Hermann Emil Fischer
Born: 9-Oct-1852
Birthplace: Euskirchen, Prussia, Germany
Died: 15-Jul-1919
Location of death: Berlin, Germany
Cause of death: Suicide
Gender: Male
Race or Ethnicity: White
Sexual orientation: Straight
Occupation: Chemist
Nationality: Germany
Executive summary: Investigated sugars and purines
Father: (businessman)
Wife: Agnes Gerlach (dau. of Professor J. von Gerlach, m. 1888, three sons)
Son: (d. WWI)
Son: (d. suicide age 25, during WWI)
Son: Hermann Otto Laurenz Fischer (Professor at UC Berkeley, d. 1960)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onn
University: PhD,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1874)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unich (1875-81)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rlangen (1881-88)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1888-92)
Professo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Berlin (1892-)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2
Davy Medal 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