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镇
概况
嵩口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西南部,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距县城56公里,203、103的省道贯穿境内,是永泰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总面积2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2.43公顷,林地面积2.18万公顷;果树面积2.8万公顷,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26万。
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财政收入86.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08元。该镇是全县李果生产地,现有李果面积2万公顷,总产量达9000吨,西甜瓜120公顷,年产量3600吨。柑桔、青梅、橄榄、香蕉、甘蔗、柿子等水果生产也逐步得到发展。2004年,完成镇区水泥路的拓宽改造1650米,完成大喜至白湾、村洋至月洲、溪湖至芦洋12公里水泥路面铺设,建成150米长的玉湖大桥、二中多功能试验楼和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继去年获评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后,永泰县嵩口镇于日再次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月23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有251个。嵩口镇是福州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镇。福建省获此称号的还有上杭古田镇、邵武和平镇。
嵩口镇党委书记张培奋说,嵩口镇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活动。元至正年间设漈门巡检署,明初治所移到嵩口,俗称“嵩口司”,当地至今流传“嵩口司铁印直行”的传说。民国5年,这里成立了全省首家乡级商会;民国15年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局;民国27年设镇。嵩口早在南宋时就发展成小集市,元明时商业繁荣,并形成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赶墟习俗,成为远近闻名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
罕见的木雕屏风
张培奋介绍,嵩口镇此次能成功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源于其镇区仍保留相对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仅在嵩口镇区,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仍保存完好。而在嵩口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百座以上。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称赞嵩口古民居“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
据悉,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嵩口镇将出台专门的古民居管理办法,配合文物等有关部门,对古民居进行更好的保护。
嵩口镇-历史沿革
嵩口镇所辖区域,宋时属和平乡英达里;元时分属29都、33都、34都;明、清时分属中和乡感应里和英达里、保德里;民国初属南区,27年改为嵩口镇。建国初属三区;1955年设嵩口区,辖1镇16个乡;1958年改为嵩口公社,下辖嵩口、东洋、长庆、盖洋、洑口5个管理区,其中嵩口管理区下辖13个生产大队;1984年设嵩口镇,下辖1个居委会,20个村。
嵩口镇境内山峦起伏,峰谷相间,地势险峻。东面的鲤鱼上天(山名),海拔1533公尺,东南面的乌石山海拔887公尺,西面的白岩尖海拔1608公尺,南面的东湖尖海拔1681公尺,为嵩口镇也是永泰县的最高峰。嵩口自古即被称之为永泰的南大门。1949年8月2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即由此挥师东进,解放县城,挺进福州。
嵩口镇-特色美食
俗称“蚝煎”、“蚝仔煎”,风行全闽南,以厦门地区的最为有名。它选用海蛎中上品“珠蛎”为主料,将鸭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调匀,再用适量的猪油在平底锅里煎至两面酥黄,吃时佐以蒜绒、沙茶酱等调料,香脆细腻,味美可口。冬、春两季“蚝煎”为当令食品。
土笋冻
又称“土钻冻”,是厦门及晋江安海一带著名小吃,尤以安海镇西安村的成品质优味佳;龙海的“浮宫土笋冻”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长在海滩泥中俗名“土笋”(长约2寸的星虫,状如蚯蚓,故又称“海蚯蚓”)为主料,压破洗净熬煮,烹制冷却后盛入小杯盏中,凝成胶体,再用酱油、香醋、辣酱、花生酱、芥辣、蒜绒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琼脂,状如琥珀。清初,河南人周亮工在福建为官时,曾在所著《闽小记》中盛赞过“土笋”。初见“土笋冻”者往往不以为佳,尝后不忍弃箸,甚至引念终身。
手抓面
闽南人又称“豆干面粉”或“五香面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为黄油面粉,和面时加入适量树碱,擀成细面条,煮熟捞起,整成圆形备用,当地称“黄油面粉”,每片面条约一两半重,称为“一份”或“两份”。配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刚出油锅的五香卷,另一种是用油炸豆腐干;佐料有甜面酱、花生酱、芥辣酱、蒜醋酱。进食时,将油炸豆腐干等放在黄油面粉上,均匀拌入各种酱料,然后卷起呈筒状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腻。
嵩口镇-经济建设
大樟溪贯穿本境,山谷盆地肥沃,灌溉方便,为永泰县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林、副、牧业。嵩口镇有耕地14599亩(其中水田14419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067千瓦,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3座,蓄水量244.4万立方米,其中大喜水库蓄水量为222.4万立方米,总有效灌溉面积为14339亩。1987年粮豆总产量10505.45吨(亩产313公斤);种植经济作物928亩,收花生63.45吨,甘蔗3725吨,茶叶3.1吨,水果1148.95吨;年底生猪存栏7044头,羊294头;家禽41175万只。1987年农业总产值为848.28万元。嵩口镇有林地27.78万亩,其中用材林26万亩,木材蓄积量100余万立方米,1987年林业产值为168.11万元。李果种植面积1987年达16621亩,1986年产果2881吨,1987年小年,产量为1065吨,均遥居永泰县之首。乡镇企业主要有竹编、造纸、翻砂、棕麻、印刷、建筑、水电、缝纫、糕饼等。1987年总产值为865.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强。
嵩口镇地处闽清、尤溪、德化三县交通要冲。境内有3条公路干线,2条林区公路,全长63公里。每天通往福州、闽清、德化、尤溪、莆田、闽侯江口和县内樟城、盖洋、莲峰等地的直达班车有18个班次。嵩口是县仅次于樟城的集市贸易中心。农历初一、十五为墟日,周围3县5乡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镇上,交换农副产品,最多时日上墟人数达5000以上,物资繁多,热闹非常。镇内有中学1所、小学43所、幼儿园1所、医院1所,以及文化中心站、影剧院、广播站、业余闽剧团等。文教卫生事业,具有相当基础。
嵩口镇-卫生工作
嵩口镇是“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镇”。2005年来,嵩口镇团委按照上级团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青年行动风·家园清洁情”为主题的农村“家园清洁青年行动”。
组织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医务人员、青年农民、进城务工返乡青年等三百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了统一行动,大家以大樟溪沿岸、公路沿线、集贸市场和房前屋后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治脏、治乱、治污,净化了村容村貌;在道路两旁闲置地种植降香黄檀、南方红豆杉、芒果等苗木1000多棵,启动村庄绿化工程,美化了共同家园;引导青年农民建立沼气池,率先进行改厨、改厕、改圈试点,优化了人居环境;宣传标语、墙报、宣传单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有关环保常识;调查问卷、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畜禽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源节约等环保课题的调研;成立“家园清洁青年突击队”和“红领巾家园清洁劝导队”,探索建立团队与村居之间互动的工作机制。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和污水沟渠不畅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也充分展现了青少年一代的青春风采,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在2007年4月3日召开的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嵩口镇被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授予“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镇”荣誉称号。
嵩口镇-历史人文
古老的嵩口镇,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名扬海内外的闾山派道教神人张圣君均出生于嵩口镇月洲村。月洲村至今留有许多古迹,近年来吸引一批批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嵩口镇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古民居建筑、多样化的木雕,让专家们赞叹不已。作为永泰西南部重镇的嵩口,地理位置十分突出,处尤溪、仙游、德化、闽清4县结合部,周边与7个乡镇毗邻,省道永德203线和县道永梅103线交汇于镇区,交通十分便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航运业非常发达,山里的木材、土特产从这里运往福州,航行在大樟溪上的木帆船被人们称为南港船。因为大樟溪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处于南向,而被称为南港。所以说,在这个远离海洋的山区集镇,建有一座妈祖庙一点都不奇怪,海神妈祖保佑着航行在大海江河上的船只,在水上讨生活的人们都信仰她,何况嵩口有许多人长年在大樟溪上行船、放木排,嵩口又与仙游交界,莆仙人在嵩口经商者颇多,兴安会馆(同时也是妈祖庙)便是见证,妈祖信仰就一直在嵩口古镇绵延着。
历史悠久的嵩口镇,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小集市。直至元代置镇,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百货随船入市、商埠兴隆的永泰西南部重镇。明朝设巡检司驻地,在明万历年间,商业活动已进入初级集市阶段,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赶圩习俗沿续至今。周边4县以及本县5乡群众汇集嵩街,交易农副产品,最多时日赶圩人数达万人以上。在当地,称赶圩为“交流”,即为货物流通的生动地方语言。尽管现代的建筑充塞着古镇,所幸的是嵩口仍然还保留有直街、横街、米粉街等古街数百米长,仍有古铺前店后宅的建筑格局,让人寻思昔时的风情。
千年古镇嵩口,是永泰县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民居多达100余座,用坦厝、用金厝、述善堂、下车碓厝、协和厝、协庆厝、端公坂厝、万安堡、芦洋寨等等,成为一个民间古民居博物馆。当你流连在一座座建筑精美、构架宏大的古民居中,观赏布满了木雕、石雕、泥塑、壁画的大院厅堂,你会被昔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星罗棋布的古民居,一座座各具特色,大部分保护完好。其中用坦厝内的木雕、泥塑、石雕、彩饰、壁画精美绝伦,特别是十二条屏风,分布在每一个条屏上的镏金透空木雕,经历了近200年岁月,镏金依然如初,闪耀着熠熠光芒。一个个柱础上的石雕、屋宇上的泥塑,还有彩绘,都在讲述着遥远的故事。那座恢宏的万安堡,高大的土墙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矗立在大樟溪畔;端公坂厝里的一扇扇精美镂空窗花,一幅幅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木雕,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门楼上的彩绘装饰,100多年了其颜色不褪,隐藏着昔时匠人的智慧。一座座古民居,飞檐、挂瓦、屋宇中的木雕,展示着前辈工匠精湛的技艺,特别是木门窗上的榫头,紧紧相接,天衣无缝,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