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
谋攻
《孙子兵法》共13篇。
分别为一《始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四《军形篇》 五《兵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谋攻》-作者小传孙子(生卒年不详),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曾以《兵法》13篇求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公元前506年率吴军攻破楚国,显名诸侯。《孙子》13篇,号称“兵家之祖”,传为孙武所著。但此书各篇均以“孙子曰”开头,可能是其门人后学记录整理而成,基本上反映了孙武的思想。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畏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孙子曰: 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国 为 上 , 破 国 次 之 ;
孙 子 说: 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 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 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
全 军 为 上 , 破 军 次 之 ; 全 旅 为 上 ,
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 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破 旅 次 之 。 全 卒 为 上 , 破 卒 次 之 ;
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 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上策, 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
全 伍为 上 , 破 伍 次 之 。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 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 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 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故 上 兵 伐 谋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 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
兵 , 其 下 攻 城 。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 橹 轒 辒 ,
败敌人的军队, 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 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
具 器 械, 三月而后成, 距 闉 , 又三月而后已。
准备攻城的器械, 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 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 又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工。
将 不 胜 其 忿 而 蚁 附 之 , 杀士三分之一
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 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
而城不拔者, 此攻之灾也。
而城池却未能攻克, 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 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 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 兵 不 顿
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 靠久战。 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策争胜于天下, 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
而 利 可 全 , 此谋攻之法也。
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 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故用兵之法, 十 则 围 之 , 五 则 攻 之 ,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 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 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
倍 则 分 之 , 敌 则 能 战 之 , 少 则 能 逃 之,
拥有两倍于敌人就设法分散敌人, 兵力与敌相等要努力抗击敌人, 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
不若则能避之。 故 小 敌 之 坚 , 大 敌 之 擒 也 。
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 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 辅隙则国必弱 。
将 帅 是 国 君 的 助 手, 辅助周密,国家一定强盛, 辅助有缺陷,国家一定衰弱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 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使军队前进, 不了解军队不能
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权, 而同三军之政,
后退而硬使军队后退, 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 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
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 , 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
就会使得将士迷惑, 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 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 就会使将士产生疑虑。
三军既或且疑, 则 诸 侯 之 难 至 矣 , 是 谓 乱 军 引 胜。
军队既迷或又心存疑虑, 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 这叫做自乱其军,自取覆亡。
故 知 胜 有 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 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 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
胜 ;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
能够胜利; 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 自己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之敌则能得胜。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此 五 者, 知胜之法也。
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 能够胜利。 凡此五条, 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 彼 知 己 者 , 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己 ,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 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 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
一 胜 一 负 ; 不知彼, 不知己, 每 战 必 殆 。
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 既不了解敌人, 又不了解自己, 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谋攻》-影响与传播《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又称《孙子》、《阳光子兵书》、《吴孙子兵书》、《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该书不仅在中国历来为谈兵者所称道,从宋以来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而且早在唐初即传入日本,近代以来更传入欧美,以多种文字译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
《非攻》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很早就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古文部分,深受广大师生和人们的喜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是孙武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战争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毛主席曾经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这是对孙武军事思想的极高评价。其实“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但可以作用于战场,在和平时期的市场争夺中,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也是为什么诸多日本的企业集团会将《孙子兵法》列为员工培训中的必读书目之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