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渡河诗

张正廉

黄河之水天上来,急流迅驶如奔雷。

我经耳熟默悬揣,险途未涉先徘徊。

阳侯徙宅忽飘瞥,怜我书生心胆怯。

渡河不用千金壶,策马一呼代舟辑。

白沙贴地平如掌,路上行人日来往。

自惭忠信逊古人,却幸波涛变平壤。

嗟乎!世间夷险终无穷,敢以利济贪神功。

君不见,邻国山东已为壑,嗷嗷百万哀鸣鸣。

居者含愁行者喜,平地焉知大波起。

海上桑田屡变迁,古者万事皆如此。

 道光七年(1827年),黄河大涨,根据治水需要,紧急堵塞清口御坝(在今码头镇境内),黄河与淮河自此分离,淮河水不再北行,而专从三河而下进入长江。道光十二年(1832 年)八月,桃源(今泗阳)于家湾黄河决口(《清河县志》说是奸民所为),河水直接冲进洪泽湖,洪泽湖暴涨,黄河堤南尽成水泽,而于家湾以下黄河断流二十余里,便挖开吴城七堡( 今码头太平村)的御黄坝让湖水北流入清河再进黄河入海,以此降低洪泽湖水位和保证河道畅通。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回河南经山东利津关入海,淮阴境内的黄河变成了废黄河,张正廉的渡河诗描述了这一重大变化。黄河由“黄河之水天上来,急流迅驶如奔雷”到“渡河 不用千金壶,策马一呼代舟辑”。行人由“险途未涉先徘徊”到“却幸波涛变平壤”。无怪诗人感叹:“海上桑田屡变迁,古者万事皆如此。”

黄淮分离,淮水南下;黄河北徒,不经淮阴;海运兴起,遭运萧条(列强入侵,兴起了先进廉价的海上运输,大运河漕运为之萧条);铁路建成,盐运改道(光绪年间建成了津浦铁路 ,盐运经海运到天津,再经铁路到安徽蚌埠,盐河与西坝为之萧条);淮阴便不再成为交通咽喉,因此也很少见到近代著名诗人的咏淮诗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