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集镇
1、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基本概况
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原名鲍家集,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而得名,2000年2月盱眙县部分区划调整撤乡建镇时,鲍集乡改为鲍集镇。该镇位于县城西北部,东阳管镇镇相连,南与铁佛镇交界,西与安徽省明光市为邻,西北隔下草湾引河与泗洪县相望。北临洪泽湖,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境域三分之一属丘陵岗地,其余为湖洼。鲍集镇交通方便,宁徐一级公路和宁宿徐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全镇辖1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68个村民小组4.9万人(2006年统计数据)。[1]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亿,财政收入10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4元。鲍集镇充分利用水网优势发展养殖业,其出产的大闸蟹被注册为“鲍贡蟹”和“梦螺”牌商标。该镇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其招商经验在淮安扩大会议上交流,被称之为“鲍集效应”。
行政区划
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下辖村[5]:
唐刘村
观淮村
引河村
新迁村
岗洼村
何岗村
沈集村
梁集村
观音村
邵墩村
朱巷村
洪星村
谢庄村
徐家岗村
大嘴村
铁营村
淮西村
2、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鲍集镇基本概况
该镇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地处淮北平原腹地,是怀远县的北大门,属黄海农业开发区,鲍集镇南距蚌埠市50公里,北距宿州市55公里,全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
蚌埠市怀远县鲍集镇区域地图镇域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4万余人。鲍集镇是怀远县北部的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中心,是蚌埠市重点建设乡镇、安徽省建设中心镇,是怀远县商贸重镇。鲍集镇物产丰富,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山芋、花生、薄荷、西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有“花生之乡”、“黄瓜之乡”的美誉。鲍集镇物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合徐高速公路穿过境内并建有出入口,206国道贯穿集镇中心,镇村之间道路通畅。[2][3]
人文历史
据《鲍集区志》记载,鲍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悠悠岁月中,鲍集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生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鲍集拥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西楼村谷堆眼,这个自然庄由3个大谷堆和72个小谷堆组合而成,大小谷堆一脉相承,连绵起伏,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据测量,大谷堆最高端比地平面高出1.4米。人们曾在大谷堆农耕时,发现汉代的五株钱,铜制印章等,据此推算大谷堆历史之久远。
产业特点
该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了小麦优质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00公斤左右,提高到450公斤左右。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向品牌要效益,形成了大棚黄瓜、黄心乌、大豆青等优质蔬菜产品。其中“高老庄”牌黄瓜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和产地论证。黄瓜协会被授予“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蔬菜科技示范园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员干部双培双带示范教育基地”。镇党委、政府抓住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合徐高速公路入口处开辟面积达98公顷的工业园区,首家入驻的安徽嘉莱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化肥厂即将建成投产。着力发展劳务经济,2006年输出劳务15000人,收入7000多万元。[2]
民风民俗
在历史长河中,鲍集人创造着灿烂文化和朴实的民风民俗。花鼓灯、泗洲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该镇的花鼓灯节术锋头正键,在历届花鼓灯艺术节上屡屡获奖。2006年代表安徽省参加浙江兰溪市兰花节,荣获优秀表演奖。
工作亮点
该镇着力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2007年,该镇被授予“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2006年,该镇计生工作位居全县第三名,受到怀远县委、县政府的表彰。着力发展体育事业,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2006年,该镇荣获“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鲍集高考本科达线585人,位居蚌埠市全市农村中学之首。[4]
行政区划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鲍集镇下辖村[6]:
包集村
塘沿村
林庄村
路圩村
藕塘村
薛场村
罗元村
林东村
孟庄村
易圩村
方马村
拾姓村
潘圩村
鸭沟村
曹庄村
火庙村
民主村
大沟村
严桥村
陈圩村
对门村
南严村
林沟村
北严村
李庄村
藤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