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本书不能算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因为朱熹不过是修订了司马光的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他的弟子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但是他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所以连一般历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没有,史学价值不高。宋明以来,有许多人为《通鉴纲目》附加价值,如尹起莘写了《发明》,刘友益写了《书法》,汪克宽写了《考异》,把《通鉴纲目》更加神秘化。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为《通鉴纲目》加上御批,加强了这本书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修成《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共二十卷,此书乃赓续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