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性恶】《佛学大辞典》:“【性恶】……问:性具善恶皆不断,则阐提与佛有何相违?答:阐提断尽修善,但住性善。佛断修恶,但有性恶。问:阐提不断性善为使修善起,佛不断性恶亦使修恶起耶?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为善所染缚,修善自生起而对治恶,佛达性恶故,于恶自自在,不为恶所染缚,则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修恶。但以自在故,为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犹如名医之于毒药二法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问:如果善恶都不断,那么阐提(一阐提的简称,难以成佛之恶人)与佛不是一样了吗?答:阐提虽然很恶,但是他的本性(佛性)还是纯善的。佛虽然没有了邪恶,但是恶仍然可以是他的功用。问:阐提本性为善可以修善,佛不断“恶”是为了使恶心恶行生起吗?答:阐提因为没有清楚本性纯善的道理,也没有达到,所以还有有为的善的执著,用这种执著恰好可以对治恶的心行;而佛清楚了恶的法性本空,所以可将恶转为自在,不被恶所污染、所执著,那么恶就永远不会生起,所以佛永远不会修恶。但因为自在的原因,度化众生的需要,佛仍然使用“恶”,就像良医用大毒之品和普通药共同来治病一样。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於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於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