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当时
郑当时
(生卒年不详)
郑桓公十九世孙,西汉淮阳陈人,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结交天下名士。汉武帝时任济南太守,江都相,迁大司农。为人廉洁,喜荐士,为时人称道。后陷罪,赎为庶人,旋任丞相长史,迁汝南太守。卒官,家无余财。
郑庄(郑当时)以好行侠义之事而自喜。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以邀请和酬谢宾客,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敬慕年长厚道的人。唯恐不能相识,虽然年纪轻。官品低微、然而他交往相识的都是父祖一辈,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先后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后升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武安侯田(虫分)。魏其侯窦婴的议论,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竹器和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国中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当审查其言行时,常常以贤于自己的事情作例证。从来不以名宇称呼属吏。与官属谈话,唯恐使对方受到伤害。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进献皇上,唯恐拖延。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道郑庄。
郑庄的使者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准备五天。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外视察,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要求提供粮食’,请求准备行装的是什么人?”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极力讨论是否妥当。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任用的宾客利用大司农的货物营利,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试用为丞相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经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数年之后死于任上。
郑庄、汲黯开始列位九卿的职位,清廉而能自我检省。后来两人中途被免去官职,家中贫困,宾客愈来愈少。及至在郡中任长官,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郑庄兄弟的子弟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两千石的有六、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