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英

我国石油炼制工业的主要创建人,他的前半生在大陆,主持玉门油厂,成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先驱和炼油的第一人”。他的后半生在台湾,主持“中油”公司,成为“台湾石油事业的创始人和经济起飞的功勋人物”。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通电中外,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陷落。半壁河山沦陷敌手,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历史学家在定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说这是场为资源而战的战争。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丹尼尔•耶金在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巨著《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更坦直地说,是为石油而战。石油,成了一个国家国力和战争能力的重要参数。
当时中国的燃料油基本上依赖进口。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洋油一时断绝,中日两国军队的力量出现了更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燃料的不足,大后方的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供应前方燃料,国营私营企业掀起了一阵大办酒精厂的热潮,以酒精替代汽油。大西南相继建造了62座酒精厂,但由于质量不高,对发动机的腐蚀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国外的汽油进不来,而以酒精替代汽油又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国内的桐油因无法外销而大量积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试图谋求动力油料自给,欲以西南之桐油提炼汽油,着手组建植物油提炼动力油料厂。
危难之际,人才成了关键因素,谁能挑起这项重担?人们想到了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金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