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喻
清 钱大昕
原文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矣。
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所〕处所,住的地方。
〔数(shuò)〕屡次。
〔嗤(chī)其失算〕讥笑他计算得不好。
〔辄欲易置之〕代其下棋子 改变他下棋的路数。易,变易 取代
〔逮(dài)〕及,赶上。
〔顷之〕过一会儿。
〔对局〕下棋。局,棋盘。下棋一次叫一局。
〔易之〕轻视它 以为它很容易。
〔甫〕刚刚。
〔先手〕下棋时主动的形势。
〔益苦〕更加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
〔竟局数(shǔ)之〕终盘计算棋子(以定胜负情况)。竟,完了。
〔赧(nǎn)甚〕很惭愧。赧,脸红。
〔学者〕求学的人。
〔訾(zǐ)〕诋毁。
〔居〕相处。
〔固〕本来。
〔易地〕彼此交换地位。
〔平心而度(duó)〕心平气和的、冷静的推测,估计。
〔果〕真。
〔不暇〕没时间,忙不过来。
〔优劣〕(棋艺)高低。
〔定〕定准,公认的准则。
〔一着(zhāo)〕走一步棋。
〔护前〕回护以前的错误 泛指护短。《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赞成自以为正确的,反对自以为不正确的。
〔无孔子〕意思是没有大智的圣人。
〔是非之真〕真正的是非。
〔失〕意思是表面看来是错误。
〔得〕意思是道理正确。
〔无有已时〕没完没了。
〔曾(zēng)观弈者之不若已〕简直连看棋的人都赶不上了。曾,乃,竟。不
若,不如。已,同“矣”。
简析本文选自《潜研堂集》。弈喻:用下棋打比方,借下棋的事情讲道理。
以弈为喻,并不少见,如“世事如棋”、“常恨人生不如棋”等等,孟子也曾以弈为喻,指出“不专心致志不得也。”但是钱大昕的《弈喻》一文或许更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索。
本文第一自然段生动间洁地叙述了一次观弈、对弈的经历。观弈时,予对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已”;对弈时都是数子失先——局半苦思冥想先竞局惨败。最后落得个“赧甚,不能出一言。为什么观弈和对弈时,对自己和客人的棋技判断差距如此之大呢?这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败后冷静反思的表现。
由此引出第二段发人深省的议论。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应辩证客观地看问题,要象下棋一样,多从对方的角度看乎,冷静地思考问题。本段首先列举“今后学者”不正确的治学态度。“多訾(非议、毁谤)古人之失”,“乐称今人失”“多訾”“乐称”形象地刻划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的学者的浮躁情态。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看问题应当“易地以处,乎心而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之失,批判了那种“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作风。
本文的弈喻,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观已失难,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客观实物的哲理。全文依事取警,抽象事理,短小精悍,议论风生。能改我们以许多教益。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以下围棋作为比喻,阐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的道理(中考的时候就这么写啊)
作者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九年﹐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嘉庆初﹐仁宗亲政﹐廷臣致书劝出﹐皆婉言报谢。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锺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於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於同时其他考史著作。其治史范围广於同时诸家。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学外﹐於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古无轻脣音”﹑“古无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韵学上的卓见。精心所荟﹐则有《十驾斋养新录》﹐後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大昕并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据学者﹐他往往以考史论学的形式﹐隐寓对清廷弊政的不满。所著《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多所反映。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对转变一时学术趋向影响甚大。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道理 : 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