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

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242亿m3,折合径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

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9.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广西、山西、辽宁偏少30%~20%。
2007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8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873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85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4360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7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38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5亿m3。2007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6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30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2.4%。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1.3%、36.3%、8.1%和4.3%。
水资源总量 200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013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3%,即地下水资源量的86.7%与地表水重复。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4923亿m3,比常年值偏少6.4%,占全国的19.5%;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20332亿m3,比常年值偏少9.4%,占全国的80.5%。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7%,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6.7万m3。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7年对全国493座大型水库和2914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716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增加13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404亿m3,比年初增加121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12亿m3,比年初增加9亿m3。南方四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79亿m3,其中长江区增加61亿m3;北方六区比年初共增加51亿m3,其中黄河区和淮河区分别增加25亿m3和15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南、广西和江苏等21个省(自治区)共增加蓄水量188亿m3,其中湖北增加了51亿m3;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共减少蓄水量48亿m3,其中广东减少了33亿m3。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7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6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86亿m3。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6个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储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松花江区、海河区减幅超过30亿m3。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5个省级行政区,增加幅度均不大;储存量减少的有12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河北、吉林减少幅度较大,分别减少23亿m3、22亿m3和11亿m3。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7年,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0个,漏斗总面积6.8万km2。在40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2个。在40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22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5个。2007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9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0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5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 2007年全国总供水量5819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

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在4724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2.8%,引水工程占38.2%,提水工程占26.8%,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2%。在1069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1.0%,深层承压水占18.5%,微咸水占0.5%。
北方六区供水量2553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3.9%;南方四区供水量3266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6.1%。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332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0亿m3、43亿m3和31亿m3。
用水量 2007年全国总用水量5819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2%,工业用水占24.1%,农业用水占61.9%,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8%。与2006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24亿m3,其中农业用水减少66亿m3,工业用水增加60亿m3,生活用水增加17亿m3,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3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福建、安徽、贵州、广东、浙江9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和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22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0%,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0%。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2%,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4%。
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0亿t,其中工业废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用水指标 2007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2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229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1L(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1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4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31m3。按可比价计算,2007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10%和8%。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广西、上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498、1299、1170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河南、山东、贵州、四川、重庆、河北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74m3。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m3的有新疆和西藏2个自治区,分别为1411m3和1073m3;小于2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山西、浙江、辽宁、河南、河北、广东、陕西、重庆、吉林13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4和45m3。
四、水体水质河流水质 2007年,对约14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4.1%,Ⅱ类水河长占28.2%,Ⅲ类水河长占27.2%,

Ⅳ类水河长占13.5%,Ⅴ类水河长占5.3%,劣Ⅴ类水河长占21.7%。与2006年比较,全国水质总体状况变化不大。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北诸河区、西南诸河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和长江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88%~66%;松花江区、黄河区、辽河区、淮河区和海河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7%~28%。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294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2.2%,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9.9%。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东南诸河区和松花江区,海河区、淮河区、辽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
湖泊水质 对44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4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1.6%,劣Ⅴ类水的面积占29.5%。对43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个湖泊为贫营养,中营养湖泊和轻度富营养湖泊各有15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2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4%、11.4%和81.2%。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Ⅲ类水面积占83.0%,IV类水面积占14.1%,劣Ⅴ类水面积占2.9%。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Ⅴ类水水面均占评价面积的29.1%,劣Ⅴ类水水面占70.9%。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Ⅳ类,西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监测评价的321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52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78.5%;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9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1.5%,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8座。对299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09座,轻度富营养水库71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1座。
地下水水质 2007年, 根据758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井占监测井总数的9.4%,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井占28.1%,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井占62.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07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355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1.6%,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48.1%,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38.0%。在一级水功能中,保留区达标率为62.3%,保护区达标率为58.5%,缓冲区达标率为25.1%。在二级水功能区中,饮用水源区达标率为43.4%,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和渔业用水区达标率分别为40.1%、35.9%和44.0%,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达标率分别为32.8%、18.7%和17.8%。
五、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

%;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m3,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m3,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m3,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
水资源开发利用 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m3,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m3左右,平均占总供水量的18.9%,其他水源供水量约占0.4%。全国总用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影响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明显减小。2006年与1997年相比,北方六区总用水量略有减少,南方四区总用水量有所增加。全国人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30m3上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705m3下降到2006年的32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363m3下降到2006年的178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由492m3下降到449m3。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
“中国水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2008年3月22日是第16个世界水日关注全球水危机。由于2008年是国际环境卫生年,因此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涉水卫生”。目前,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球约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同时,水污染也进一步蚕食着大量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并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2009年10月20日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