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站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马站镇

1、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概况】

马站镇地处浙江最南端的东海之滨,是浙江省苍南县马站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中心城镇,为马站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美誉。马站镇距苍南县城27.5公里,东与渔寮乡为界,南与沿浦镇、蒲城乡接壤,西连岱岭乡、福鼎县前岐镇,北邻赤溪镇、凤阳乡。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3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总人口29326人。

【典故】

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

马站镇是马站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马站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中心城镇。全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三个总支,23个村居,3万多人口。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1.2亿元,财政收入4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1元。

【农业】

近年来,马站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以农业为主,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支柱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对台贸易和劳务输出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达到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规模,经济发展外向型程度迅速提高,创汇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已有盐水蘑菇、罐头蘑菇、新蘑菇、四季柚、对虾、紫菜、洋栖菜、文蛤、活蟹、活鱼等十几个品种外贸出口。

地理位置特殊,农业资源丰富。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阳光充足,夏凉冬暖,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18.5 ℃以上。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马站镇发达的农业创造了天时、地利优势。镇内稻米盛产,名特优产品种类繁多,蘑菇、四季柚、荔枝、茶叶、杨梅、无核柿、黄桃等闻名遐迩。马站四季柚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有"仙家名果"之美誉,早在清朝就被列为"贡品",后多次被评为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全国优质奖水果柚类金杯奖、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绿色食品证书,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镇种植面积 1.2万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并建成一批四季柚现代示范园区。蘑菇是马站的又一拳头产品,种植面积达2600万平方尺,总产量2.3万吨,年产值5000多万元,是浙江省蘑菇生产的发源地和中国蘑菇之乡的主要生产和集散基地,产品远销日、韩、美、意等国,成为我县重点的创汇农产品。效益农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已形成六大农业生产基地。

由于马站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农业生产十分有特色。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把农业放在首要、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00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2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其中粮食总产量8231吨,产值1060万元;蘑菇产量8250吨,产值2970万元;四季柚总产量4000吨,产值l600万元。主要概况:

一、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98年投资800万元建成马站铁场水库,现已投入使用,共建成农田三面光渠道20多公里,机耕路30多公里,泵站10多座,架设农电网共3500多米,结合小流域治理,疏浚马站溪、阁洋河以及平原河道池塘,增强排洪和灌溉能力,加大生态农业的保护。

二、科技兴农战略效果明显。举办各类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和生产者的自身素质,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四季柚、蘑菇等农产品良种改选及病虫害防治课题研究,加强四季柚单株母本园培育,选派技术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取得可喜成绩。

三、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效果明显。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有中魁四季柚园区、车岭四季柚园区、下魁蘑菇示范园区、魁里粮食园区、中姑、小姑设施农业栽培基地、魁里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等,加快了效益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以四季柚、蘑菇等拳头产品为龙头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创办了天丰食品有限公司、鸿迪蘑菇加工厂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支现代化供销队伍。办成了蘑菇交易市场、水果市场等农业产品专业市场,酝酿成立马站蘑菇合作社,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近几年,尤其是十五大以来该镇不断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⑴路:全镇县四级公路5条,全镇共有机动车辆350辆,开通马矾、马霞、马城、马渔、马云等主干交通线,并到2000年底前全部完成沙改油工程。农村机耕路建设加快,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

⑵电:全镇有工业595、马站596两条高压线路,并在2000年投资200多万元进行改造,全镇月发电量80万千瓦时,电价与全县接轨。

⑶水:已建成的自来水厂一座,基本上满足生活与工业用水需要。同时,加强对自来水管道 改造,不断满足居民需要。投资700多万元,建成马站铁场水库,现已投入使用。下步要采取股份制形式建设铁场自来水厂,加快铁场水资源开发,提高马站人民的用水质量。

⑷通讯:电信与邮政事业发展较快,共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电信大楼、邮政大楼。全镇共装程控电话4200多门,容量10000多门,拥有手机约6000部,并实现村村通电话。

⑸电视:全镇共装有线电视终端4800多户,并与高压线路改造进行同步改造,提高收视清晰度,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⑹其他:学校、酒店、旅馆、医院等配套设施完善,大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农村面貌】

农村面貌改观,城镇品位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马站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已有较大的改观,城镇建设成绩显著,并逐步实现由农村集镇向现代城镇发展。通过环境治理大行动和"双整治"活动,城镇的绿化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马站溪和阁洋河得到治理,重现河宽、水清、岸绿景象;违章建筑、建章篷架、户外广告、临时摊点得到整治,交通秩序得到整顿;城镇亮丽工程建设:北兴、迎宾、河滨等主要街道铺设釉砖1800平方米,建设灯箱广告60多只;邮政、电信、信用社等大楼拔地而起,阁洋河小区开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工商、土管大楼等公建项目已进场动工,文体中心正在图纸设计和地质勘测。"十五"期间和二OO一年远景目标,该镇的城镇建设蓝图已构绘出炉,重点要完成六项工程:马小迁建、医院改建、城镇防洪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马站引水供水工程、文体中心工程、客运中心迁建工程等,进一步提高城镇的档次和品位。

【旅游资源】

马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东有东方夏威夷渔寮金沙滩,南有国家一级渔港霞关港和沿浦湾海水养殖基地,西有国保单位蒲壮所城,北有民族风情基地岱岭畲族文化基地,形成蒲江九九、笔架夕照、牛狮水库、金山花果井、鹤峰望远等蒲门十大景观,吸引省内外旅游爱好者,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人。

渔寮景区

渔寮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距县城灵溪64公里,紧靠马站镇。该景区由渔寮澳、雾城澳两大沙滩和草屿山、大丽关岛等岛屿组成一幅充满自然野趣的山水画卷。

渔寮大沙滩

渔寮沙滩长2000米,宽200至600米,是我国沿海大陆架上最长最大的沙滩,而且以水清、沙软、滩平、海阔见胜,四周林木繁茂,青山叠翠,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沙滩运动场。这里盛产一种被誉为"天下第-鲜"的文蛤。沿岸有双榕迎浪、金钩吊鲤、双虎抢猪头等礁石奇景。最奇特的是沙滩当中有-堆巨大的乱石,用石片敲击在任何一块不同的部位上,便可发出各种不同的音韵,故?quot;音乐石"。近海小岛还有石笋、妈祖、观音、水帘等洞景。

雾城沙滩

雾城沙滩 在渔寮沙滩北面1000米左右,长800余米,宽200米,处在水质清澈、风平浪静的海湾内,是一处极佳的海水浴场。澳口东有凤山、西有龙山,"龙凤呈样"之态势。传说旧时每早必有浓雾,故澳后村落称为雾城,即明初抗倭壮士所城(后并入蒲门所城,全称蒲壮所城),今城基尚存,人们屐履所至,无不激发怀古之幽情。

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镇,位于马站镇附近的蒲城乡。该城原称蒲门所城,属金乡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因雾城的壮士所(城)合并到蒲门所,遂改称为蒲壮所城。这里文物古迹很多,当地民谣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其中著名的有北宋探花、礼部侍郎陈桷住宅遗址、古井,民族英雄陈后英庙、坟和建城时由国师选定埋在十字街的奠基石,以及宋、元时代的石刻、城墙等。该城是苍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开展古城凭吊,历史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2、山东省沂水县马站镇马站镇位于八百里沂蒙最北端,地处三市(临沂、潍坊、淄博)五县(沂水、沂源、临朐、诸城、安丘)的中心,东红、泰薛两省道“十”字穿越镇境,青红、沈海高速交汇于此,全镇辖66 个行政村,6.9万人口,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农工结合,重工活商,强农兴克,依法治镇”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镇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3.4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先后获得全国土地管理先进乡镇、省中心镇建设示范镇、临沂市中心镇建设一等奖等称号。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建国前后,沂北县曾设在马站镇。镇内古迹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穆陵停雪”为旧时沂州八景之一,并拥有天桥官庄汉墓群、杨家珠江汉代古城等名胜古迹,尤其是穆陵关极具考察开发价值。

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设计城区规划6 平方公里,构筑了“九纵八横”的总体框架,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3处市场、7条道路、2处公园及自来水、公厕、路灯等配套建设;沿河公园、中心广场、绿地街雕,独具特色,错落有致。同时,社会医疗、劳动保障教育体育、金融保险、邮政通讯、餐饮娱乐等行业体系日臻完善。

日趋崛起的民营经济。拥有民营企业30家、个体工商业户达5000家,已培育起了地毯、皮毛、煎饼、运输、花生筛选、餐饮服务六大支柱产业,资源潜力巨大,凸现无限商机。

优化合理的农业结构。全镇粮作物之比为4:6,发展杨树丰产林11000亩,烟桑面积5000亩,林果8000亩,大棚瓜已发展到5000亩;发展百合、桔梗、中药材2500户。初步形成了“南桑菜、北林果、东西烤烟、面上畜牧”的发展格局,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前景非常开阔。

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矿产主要有钛铁矿石、钾长石、玄武岩、磷石、花岗岩、云母、矿泉水等。沂风矿泉水经过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勘察鉴定,达到开发矿泉水国家标准,开发前景良好。

以人为本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项目代办制,为企业提供用地协调、注册登记、秩序维护等一条龙服务。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对全镇经济发展具有较强辐射拉动作用的项目,有关政策实行一事一议,良好的软环境,已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特产有马站煎饼(沂蒙山特产-煎饼中最出名者)、杨城子鞭炮等。

名胜古迹有关顶齐长城遗址-齐长城雄关穆陵关址:

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乡与沂水县马站镇边界处的沂水境内。

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重要关隘"东有穆陵,西有青石关"。称穆陵关为"齐南天险"。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

《沂水县志》谓是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于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险要视此少亚。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关于穆陵,史书记述颇多,《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由此可知,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不以关称。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于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

是关,随着齐长城的置废,也早已毁圮,现仅存遗址。据考证,穆陵关一带齐长城为沙土板筑,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形式歇山。前人瓮门(门外筑垣,以遮城门,加强固守御敌,亦谓这"瓮城"、"月城"),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宽平坡缓。楼之左右近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女墙的"裨楼"(镶衬于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于檐下,风摇作响,故名),推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庞然耸立于云表,极其巍峨庄严,堪称"齐南雄关。"关楼毁于"文革"期间,关址在现关顶村委大院内,沂水至潍坊宽阔的公路通过这里。

穆陵关,地处要道卡口,是历代军事重地,直到近古时代(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均遣兵驻守,建置修葺。

光绪《临朐县志·建置》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又云:"明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后止领三十人。清朝因之。"据明碑记载,嘉靖年间,穆陵关守兵40人,带家小在关旁垦荒种地,给过关商贾以方便。因此,穆陵关不仅在防鲁、莒、楚国入侵时有战略意义,而且还是历代南北通商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

关西后石屋北岭坍塌的长城遗址,底宽14米,高4.5米,如同大坝,其上长满野草。关东梳妆台一带土筑城墙,夯层明显,盐渍可见。

穆陵关东弱5公里许,有大弁山,山高顶平,横绵东去,长达10余公里,如一道天然屏障。为加强国防,保卫重关,又接山之西端,修城垣,筑"烽堠",西去长达数十公里,建造二道防线,名"大关"。穆陵、大关之间,两侧山峦层叠高耸,中为狭谷,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后,左右居高临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载:"大岘山,山形峻狭,仅容一轨,即古穆陵关也,为东南天险。"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岘山,见其险要,战必利,慕容超败在握中,举手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指也。

古老的穆陵关,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风胜区。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题刻。相传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迹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河津人,字德温,号敬轩。永乐进士,宣德中授御史)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

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建国后所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