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庆山
康庆山 高级工程师。男,1939年6月出生,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任青海煤田地质105勘探队代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现任职于山东省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宏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地层、古生物、沉积学、煤田地质学、板块构造等多学科。首次将板块构造学说引入青海煤田地质界,并利用这一理论将青海划分了3个聚煤盆地类型:板缘半地堑磨拉石式,克拉通板内地堑准平原河一湖沼式,造山带内山间盆地。首次划分了青海侏罗纪(富、次、弱)3个聚煤带:富煤带的主聚煤期为中世Bajocian-Bathonian期,次聚煤带次聚煤期为中世Bathonia-Calloviar期,以中祁连木里煤田水里组、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田的大煤沟组为代表;弱聚煤带的弱聚煤期为早侏罗世Sinemurian-Torcian期,以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田的小煤沟组为代表。首次将青海的侏罗系地层进行了上、中、下统的划分,并提出了沉积学及古植物、淡水动物群的生物依据。为青海侏罗纪个煤田的研究,煤田预测、找煤及普查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富煤带的地理位置。1965-1993年在青海工作期间,发表了《青海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划分及时代》,《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青海分册祁连地层区木里-热水小区》等论文;在全国煤炭学会、青海省地质学会等学术会议上交流的主要论文有:《青海北部板块构造与侏罗纪聚煤盆地分类》、《青海江仓矿区侏罗纪含煤地层植物群的分带及在煤层对比中应用的可能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地层的划分及时代》、《大通盆地的演化型式及侏罗纪聚煤作用》(合作)等论文多篇;主要译文有《海底扩张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