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坪乡
【行政区域】廷坪乡地处闽侯县北部山区,东与罗源县接壤,西邻闽清县,北界古田县,南接闽侯县大湖乡,西南连闽侯县洋里乡,是闽侯县的北大门。至2006年,全乡面积217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其中老区基点村3个,少数民族村1个。25个行政村计有8971户,34734人。乡政府所驻廷坪村。2003年获得市批准,列入生态示范乡。
【交通状况】乡政府所在地距福州市107公里,离闽侯县城81公里,福古县贯彻境内,随着国家路网改造步伐的加快,所辖各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
【历史人文】廷坪原作“藤坪”,宋属怀安县同东西乡兴城里。元明时归属不详,清为侯官县同乐乡的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清末隶大湖区。民国29年(1940年)属第六区,民国34年为东汶乡,民国37年属大湖区。1949年9月属第九区,1952年5月从第九区中析出东汶乡设第十六区,1956年4月并入雪峰区。1958年5月设廷坪乡,9月成立廷坪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1964年9月再改称公社,1984年7月撤销公社,改为乡建制。
传统因素影响,历年来廷坪乡的群众逢年过节都举行隆重的朝佛仪式,封建迷信味道极浓,1996年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群众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热情高涨,渐渐远离迷信。先后兴建设了廷坪乡文化站、增建了篮球场、乒乓球馆、台球室、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得廷坪乡的两个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和上级的肯定。
【建筑景观】大将山的石堡、坑柄、连山三地有男女大王寨遗址以及建于唐代的兴国寺遗址等。
【气候与物产】全乡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63%,平均海拔684米,东部牛姆山海拔高达1403.4米,气候偏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800毫米,无霜期250天:全乡水利资源充沛,重点颁在黄埔溪流域和文山岗溪流域,可供发电装机4万多千瓦;另有后溪大理石矿产资源、广坪坞圹资源和牛姆山天然牧草资源可供开发。主要土特产有:竹荪、香菇、白木耳、棕片、柿丸、笋干及药材枳壳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农业结构。廷坪乡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业工作始终是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该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产”形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渠道。重点做好蔬菜、食用菌、优质水果、优质茶叶和养殖业等五大基地。另外,该乡认真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发展壮大下洋竹筷加工厂、联兴良种猪繁育场和连城地瓜干生产规模,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同时,于2003年改造引进新技术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达1000亩,引进推广“西选一号”水蜜桃、中华寿桃、新世纪水晶梨、美国黑李等水果,扩大特色水果种植面积3000多亩,扩大枳壳种植面积2000亩,促进农民增收。
【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建设:1994年,全乡开通机耕路村数为22个行政村;1997年,在上级各部门的扶持下,共投入300多万修建廷坪至罗桥的全乡唯一一条泊油路,至1999年,全乡25个行政村都开通机耕路,至2006年,全乡共有20个行政村由原来的机耕路升级为四级公路,并以国家补助、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11条共40多公里的水泥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教育设施建设:25个行政村中先后有15个村兴建了新教学楼。
该乡通过上级拨款与乡村自筹的方式先后完成“造福工程”9个行政村;完成通水工程15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14600多人。
全乡25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电话;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分别兴建移动通信接收站和联通通信接收站共6个,使得全乡通讯辐射面更为广泛,大大方便了群众和改善了乡村的通讯条件。
廷坪乡旧街原为沙土路,1999年,对廷坪街进行改造,投资100万元修建水泥路,对街上的路灯进行规范化安装。同年,投资200多万元开发廷坪后街,修建公路2000米,并铺设下水管道500多米;2003年,对廷坪街上无序的小贩买卖进行规范,投资15万元新建了廷坪乡市场,将在街上进行买卖的交易商贩全部统一到市场里,并进行规范化管理,使街容街貌得到改观。
【经济社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末期,廷坪乡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0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03万元,完成国税35万元,完成地税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5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