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西流——从萨拉森到欧洲
又名《伊斯兰音乐》
研究伊斯兰音乐艺术的著作。日本岸边成雄著。原名《音乐的西流——从萨拉森到欧洲》。1952年由日本音乐之友社用日文出版。全文约83000字。书分5章,分别阐述伊斯兰音乐的起源、变迁、乐器及理论、伊斯兰音乐与欧洲音乐的交流、伊斯兰音乐对东方音乐的影响。文末附录阿拉伯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作者应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且“像一条纽带似地将东西方音乐联结起来”的伊斯兰音乐,作了寻根、探源并指明来龙去脉的论述,阐述了伊斯兰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交流过程,介绍了伊斯兰音乐的理论及其流行于伊斯兰地域的几种主要乐器的特点,辨析了阿拉伯音乐与希腊音乐、波斯音乐及印度音乐的渊源关系,阐述了伊斯兰音乐对欧洲与东方各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由于伊斯兰教把音乐作为信仰的禁条,阿拉伯一伊斯兰音乐没有作为宗教音乐而积极地被利用,但作为阿拉伯地区传统的娱乐音乐存在于生活中则是被认可的。作者还认为,622年9月20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麦地那,既奠定了伊斯兰教及文化的基础,也是阿拉伯音乐被称为伊斯兰音乐的开始。作者把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时高声吟诵的宣礼词当作伊斯兰音乐旋律的典型。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后附有宣礼词的拉丁文译音及配有五线谱曲调的图片。关于伊斯兰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认为可以分为3个时期:(1)蒙昧时代,从上古至6世纪,(2)是伊斯兰音乐时代,队7世纪至现代,(3)世界音乐时代,展望未来将有一个广泛具有伊斯兰音乐特色的世界音乐体系。关于伊靳兰音乐时代,作者又分为3个时期:(1)兴盛期(622~750),(2)全盛期(750~847),(3)停滞期(848~现代)。作者认为,西欧近代音乐中的东方主义是以伊靳兰音乐为基点的,伊斯兰乐器扩散到东方各国,对近世东方音乐以深刻影响,并且“触及了近代及现代中国音乐的根基”。1983年郎樱译为中文,书名为《伊斯兰音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