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克斯金刚鹦鹉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又名小蓝金刚鹦鹉(Cyanopsitta spixii)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Cyanopsitta)的品种。1819年,德国自然历史学家斯皮克斯受雇于德国国王前往巴西收集标样,他于巴西北部现称Bahia州一带首先发现这种鹦鹉,并射杀了一只制成标本,斯皮克斯鹦鹉的名称也就因此而来。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有长尾巴及翅膀,身体大部份呈灰蓝色,背部和尾巴为蓝色,眼睛附近的皮肤和脸颊呈暗灰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黄色。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现时被IUCN红色名录列入极危级别[1],且被列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及二,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禁止进入交易。
生存威胁

此品种虽然被IUCN红色名录列入极危级别,但可能已经野外绝种,原因是已知的最后一只野外雄性于2000年死亡,但鉴于仍有部份可能会发现该品种的生境未被深入调查,故此将此品种列入极危级别[2],然而,人工饲养的仍有超过60只[2][3]。当中大部分都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繁殖,而当中只有9只(2只来自西班牙Loro Parque,7只来自巴西Sao Polo动物园)被动物园用作繁殖野放计划。2004年,Loro Parque成功繁殖出2只鶵鸟[2] ,但由于雀鸟之间都是近亲关系,人工繁殖可能会导致近交衰退,物种的生存能力每况愈下。
造成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几乎绝种的原因,主要是雀鸟贸易的捕捉活动,而人类居地亦侵占了其生境,亦有人捕猎其为食用及交易。而人类所引进的非洲化蜜蜂(Apis mellifera)杀死正在孵卵的鹦鹉,估计4蜜蜂占据了40%的巢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