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莎百货
马莎百货
马莎百货(LSE:MKS,OTCBB:MAKSY)(Marks & Spencer,有时亦标记为M&S、Marks and Sparks、Marks、Marks's)是一间英国的零售商,总公司位於伦敦,目前在全世界超过30个国家设有约760间分店,包括香港。马莎百货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连锁商店之一,至2007年3月为止,在英国境内拥有520间分店,同时也是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而食品的销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大部分的分店皆以销售服装和食品为主,而马莎百货也开始销售家用品,例如寝具织品,但销售仍然以前两者为主。
在1998年时,马莎百货成为英国第一间税前盈馀超过十亿英镑的零售商,但在之後短短数年间,却开始陷入危机,至今亦未完全回复过去的水准。2007年,马莎百货的营业额又再次开始成长,获利也立即提升,但目前马莎百货的营业额仍然不到特易购(Tesco)的四分之一,特易购是目前英国获利最高的零售
早期营运马莎百货最早起源於一间位於利兹柯克凯特市场(Leeds Kirkgate Market)的小摊位。是最早期的一分钱商店(Penny Bazaars)之一,位於泰恩河畔纽卡索,至今仍然继续营业,成为目前规模最小的马莎百货分店。
米雪儿·马克斯(Michael Marks)的第一间完整商店於1894年在曼彻斯特的史翠佛路(Stretford Road)开幕。米雪儿和汤玛士·史宾瑟(Thomas Spencer)合作,史宾瑟是量贩商 Dewhirst 的出纳员。Dewhirst 随後转型为制造商,至今仍是马莎百货最大的供应商。
第一间正式的马莎百货商店在1904年开幕。在创办人马克斯和史宾瑟过世之後,董事长由马克斯之子席蒙·马克斯(Simon Marks)继任。席蒙开始和他的朋友伊瑟尔·席夫(Israel Sieff)合作,让马莎百货渐渐成为民众熟知的品牌。马莎百货在决定直接向制造商采购进货之後转型为有限公司。1926年公司开始销售纺织品,并注册了「St Michael Trade Mark」(圣米高)商标。在1930年,马莎百货在伦敦开设了旗舰商店。许多分店引进了「咖啡吧」(Café Bars),提供便宜、卫生和营养的食物。这在战争期间是非常重要的物资,对於食粮短缺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1931年,食物部门开始销售农产品和罐头食品。到了1956年,所有的食品都以「圣米高」(St Michael)的品牌销售。1964年,席蒙·马克斯在服务於马莎百货56年後逝世,伊瑟尔·席夫接任为董事长。1974年,商店内开始贩售亚洲食物。1975年马莎百货在大陆欧洲地区开设分店,四年後进入爱尔兰市场。1999年马莎百货开始经营网路购物,公司的业绩因为开始销售新的流行服饰而开始提升。
二十世纪至今
马莎百货在二十世纪因仅贩售英国制造的商品而建立良好的商誉。马莎与英国各大制造商签订长期的生产合约,并将包括服饰、食物等所有产品以「圣米高」(St Michael)的品牌销售(1928年的注册商标)。若消费者对其购买的商品有所不满,只要凭当初的收据就可获得全额退款,而且无论多久以前的消费都可以退货。但目前已经调整为90天的退货政策。
与其他的竞争业者不同,马莎百货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开台时并未展开电视广告的促销,而是仅依靠商誉来吸引顾客。直到1990年代中期玛莎百货才制作了第一支时装广告。
在过去,马莎百货将主要的经营重点放在产品的品质以及公道的售价上。但当公司的商誉开始引起质疑时,玛莎百货开始面临了艰难的处境。玛莎在过去曾是象徵「英国高品质商品」的代表零售商。其商业模式需要供应商与玛莎百货签下长期的独占合约。
马莎百货曾设有金融服务部,可是该部门在2004年出售予英国滙丰银行。
马莎百货的宗旨是以合理价钱提供优质货品。马莎百货销售的货品,有达80%是属于自创品牌「圣米高」,自创品牌令其成本可大幅下降,亦可容易控制货品质素,同时提高盈利。
马莎百货曾与英格兰足球明星贝克汉合作推出DB7童装系列,但并未受消费者欢迎。
商店香港马莎百货
主条目:马莎百货 (香港)
香港首间马莎百货於1988年在尖沙咀海洋中心开业(而此处亦演变成香港旗舰店)。目前,马莎百货在香港有9间分店,而马莎亦有计划於年中在本港开设新分店。
台湾马莎百货
马莎百货於2007年1月和台湾统一超商合作,在台湾开设三间门市,首家设於在高雄梦时代。於是次投资中,统一超商付出了新台币1.3亿元(约200万元英镑)。
由於在台销售业绩始终没有达到目标,有的门市单月业绩甚至只有预期目标的一半,或是差了三、四成。马莎於2008年7月决定撤出台湾。
有评论指,马莎不同於传统日系百货公司专柜式经营的模式,以开放的陈列方式,类似半自助的采购型态进军台湾零售业;但台湾的消费者长久以来比较习惯日本的商品及百货公司的购物形态,对於英国血统的马莎,多数台湾民众认同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