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合金高强度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低合金高强度钢

high-strength low alloy steels

这是一类可焊接的低碳工程结构用钢。其含碳量通常小于0.25%,比普通碳素结构钢有较高的屈服点σs或屈服强度 σ0.2(30~80kgf/mm2)和屈强比σs/σb(0.65~0.95),较好的冷热加工成型性,良好的焊接性,较低的冷脆倾向、缺口和时效敏感性,以及有较好的抗大气、海水等腐蚀能力。其合金元素含量较低,一般在2.5%以下,在热轧状态或经简单的热处理(非调质状态)后使用;因此这类钢能大量生产、广泛使用。各发达工业国家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产量约占钢产量的10%(见合金钢)。

19世纪末,在低合金高强度钢发展的初期,钢种的合金设计只考虑抗拉强度。钢中加入较高含量的Si、Mn、Ni、Cr等某一合金元素以改善某一方面的使用性能,但获得高强度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较高的含碳量。随着钢结构由铆接向焊接发展,为了提高钢的抗脆断性能,逐步向降低钢中含碳量和复合合金化的方向变化。20世纪50年代,为节约合金元素,曾采用热处理的方法以获得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60年代,开始了称之为微合金化和控制轧制生产的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钢种。至70年代,发展成熟的微珠光体钢和无珠光体钢、针状铁素体钢、超低碳贝氏体钢、热轧双相钢以及低碳马氏体钢在油气输送管线、深井油管、汽车钢板等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预计在80年代,这些钢种在工程结构材料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于1957年开始研制低合金高强度钢,结合中国的资源发展了Mn、Mn-V、Mn-Ti、Mn-Nb和Mn-Mo等一系列的钢种,屈服强度为30~70kgf/mm2。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是指在冶炼过程中增添一些合金元素,其总量不超过5%的钢材。加入合金元素后钢材强度可明显提高,是钢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三个主要控制指标都能充分发挥,尤其在大跨度或者重负荷结构中有点更为突出,一般可比碳素结构钢节约20%左右用钢量。

国家标准中规定,分为5个牌号,Q295、Q345、Q390、Q420、Q460;由于质量不同分为A、B、C、D、E等级。

国家标准: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94 取代GB1591-8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