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鸿基地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新鸿基地产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新地”)(港交所:0016)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地产公司,于1972年上市,为香港最大地产发展商之一,擅长兴建优质住宅及商业项目供销售及投资。本集团拥有雇员31,500名,拥有从事买地、规划、建筑、工程及物业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利控制成本之余,亦同时确保物业质素符合最高标准。

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北京和上海设有分公司。新鸿基地产热心慈善事业,设有一个基金会,用来帮助中国内地穷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和帮助建设大陆大学。2005年末,基金会资助多位内地贫困优异学生到香港大学,完成学业。

创始人

郭得胜(1911~1990年)

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石岐,生于澳门,在石岐长大。早年随父经营杂货批发,自幼巧学经营之术。战后随家移居香港,其时战争初定,民生逐步安定,工商逐渐复苏,郭得胜到了香港后,在上环租赁了一个店面,创办起叫作“鸿兴合记”的杂货店。郭得胜以其殷勤礼貌地待客,诚诚恳恳地经营,很快便赢得周边居民的好感和信任,生意日见兴隆。

几年的辛勤劳作,经营业务日有所增的店铺又扩展更名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开始扩大业务,批发日用杂货和工业原料。郭得胜虽然业务已经有所拓展,但依然以诚信经营之道,价格合理之方,获得了岛内外客户的极大信赖,因而他的商品销及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老实商人”的美名成就了他的企业日见膨胀。

1952年,郭得胜将商号扩名为“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后来郭氏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兴隆,生意源源不断,一举夺得“洋杂大王”的称号。

稍后,针对当时缝制产业的材料需求,郭得胜又代理了台湾生产的“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多个厂家的尼龙产品代理经销权,使经营业务得到逐步拓展。至60年代,他每年经销的“ykk”拉链和尼龙产品,其营业额都在1000万港元以上,成为一个具有初级规模的商业企业,为日后介入房地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58年,香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郭得胜看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联合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领衔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试水房地产经营业务。

在这一时期,霍英东的立信置业房地产经营已经威震香港,实力雄厚的李嘉诚也已介入房地产行业,而英资置地产业更是凭借财团资本实力雄居霸主地位。于是,只有中等经济实力的永业企业,采取了避其锋芒,拾遗补缺,量力而行,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专门选择与资金薄弱的永业企业实力相适应的项目开发。他们以收购小地盘旧楼宇,改造重建的方式,经过五年循环运转,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三人各投资100万港元创办了新鸿基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而职员不过十余人。郭得胜以多年经营工业原辅材料对制造企业的深入了解,十分清楚占香港九成以上的小企业,由于经营资金薄弱的制约,需要小型厂房以供栖身。于是,新鸿基企业应时对景,以建造工业楼宇为切入点,并且根据制造企业的需求分层出售,配合十年分期付款的优惠举措,因此而大受小型制造企业的追捧。

1965年,香港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波,英资银行利用这一危机接连吞并了“廖创兴”和“恒生”等华资银行的半数股份,“广东信托”银行也因此而宣布倒闭,由此带来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一片萧条,交易一落千丈。然而郭得胜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以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采取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的措施,以削减经营利息支出。在这期间,他既在低潮时吸纳别人抛售的地块和旧楼,又不盲目开发项目,使新鸿基在1965至1967年的经济风潮中,不仅安然度过难关,而且还建成了20多座大厦,使新鸿基企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1968年,经济低潮过后,香港工商业复苏中日见活跃,企业经营用楼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郭得胜的投资开始凸现效果。尤其香港工商界对新鸿基企业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十分推崇,以至于新鸿基企业的工商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郭得胜在套回大量现金后,又针对时势,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使新鸿基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1972年初,香港股市一派兴旺中几近疯狂,恒生指数一日数涨。期间,冯景禧自立门户,成立了“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相继成立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

1972年7月14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于8月23日上市,市值为港币4亿元。雇佣员工约30名,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

有意思的是,郭得胜以其二十多年“老实商人”的良好声誉,在筹资时刻激发了股民们的投资狂热,打乱了郭得胜准备集资1亿元的计划,使他最终获得了10亿港元的巨额资金。

1980年,为规避房地产经营风险,又采取了商用楼宇租赁经营方略,自完成湾仔新鸿基中心物业出租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租赁楼宇面积已增至820万平方英尺,租赁收入每年高达16亿港元,成为新鸿基地产一项风险小,收益高的稳固财源。

至此,新鸿基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

1987年10月,新鸿基地产与信和集团合作,以33.5港元的巨资投得湾仔一块地皮,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环广场。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参加葬礼的有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等工商业巨子,当时报刊评论:“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那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与上市时相比,增长了635倍。

郭一向爱国爱乡,1982年初捐款港币1000万元在石岐兴建孙中山纪念堂,并捐资扩建华侨中学等。中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表彰其支持中山建设的重大贡献,于1989年9月16日授予其为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并颁授《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锁匙。

集团业务

本集团的核心业务为发展物业供销售及投资,亦经营多项地产相关业务,包括:

•酒店

•金融服务

•保险

•物业管理

另外,本集团亦有投资以下行业:

•电讯

•信息科技

•运输、基建及物流

这些业务投资风险低,长远可增加集团的经常性收益。

土地储备及物业组合

本集团是香港拥有最多土地储备的公司之一,目前达4,190 万平方尺,包括:

•发展中物业1,590 万平方尺

•投资物业2,600 万平方尺

•在新界拥有超过2,400 万平方尺农地,大部份正申请更改土地用途,主要用作发展住宅物业

本集团的投资物业组合多元化,在2008/09 财政年度,为集团带来港币97.63 亿港币的总租金收益。

集团财务

本集团坚守审慎理财政策,维持高水平流动资金及低借贷比率,绝大部份借贷均为港元,故外汇风险极低。本集团的财政实力可从外币信贷评级中反映出来:

•标准普尔 - A 级信贷评级

•穆迪 - A1 级信贷评级

顾客服务

本集团恪守以客为先的宗旨,经常聆听顾客的需要,在不同范围提供最适切的服务。

•新地会的成立,旨在加强顾客服务,促进双向沟通。目前会员超过29万人。

•属下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屡次获奖。

著名发展项目

Hong Kong

·国际金融中心

·中环广场

·凯旋门

·创纪之城

·新城市广场

·新世纪广场

·东港城

·珀丽湾

·环球贸易广场

·天玺

·apm

Mainland

上海IFC

玖珑湖

悦城

杭州万象城

维港门廊

“维港门廊”("Harbour Gateway")是新鸿基地产构思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由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和环球贸易广场两座地标式建筑物与维多利亚港所构成的香港独有景观。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是现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位于香港岛西区海旁,面向维多利亚港的入口。看起来好像一座门柱矗立在维港的一旁。

而即将落成的环球贸易广场则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对岸的西九龙海滨,同样面向维多利亚港的入口,高度不但媲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还将取代它成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正好构成了维港的另一边门柱。

两座摩天大楼在维港两岸互相辉映,形成了一道宏伟的“门廊”,树立于壮丽的维港。因此,新鸿基地产构思出“维港门廊”这个概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