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和

1、张庆和
笔名: 青禾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29
民族: 汉族
湖北浠水人。少年时期为放牛娃,后参加民兵从事戏曲演出和写作,任湖北作家协会理事。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剧本《灯》,诗歌《错把水库当龙宫》,小说《青春曲》等。《毛泽东思想照心窝》选入中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剧本《灯》获全省楚剧团汇演二等奖。
2、张庆和(图)
笔名: 清河、袖寒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9
民族: 汉族
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某部指导员、教导员,空军一总队政治部文化干事,《中国建材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主任编辑,文学创作二级。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野风》、《美丽的梦》、《颠簸红尘》,散文诗集《心笛》,报告文学集《凝眸,那一粒斑斓》,主编《五色石文学作品选》,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近千篇。其作品中30余篇选入各种选集。诗歌《窑炉班成了一块风水地》获1988年工源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寡妇嫂》获1991年《工人日报》征文三等奖,《他们都是十八岁》获1992年西安市征文一等奖,《女儿的卧房》获1995年《时代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原始的魅力》获2000年中国报派副刊研究会征文一等奖。
3 张庆和
别名张万发,字钦明,1900年3月出生,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人。1925年,张庆和获得法库县的奖学贷金,考入东北大学,成为该校土木系的第一届学生。1929年毕业,成为土木工程学士,是法库历史上第一位正规大学毕业生。

张庆和大学毕业后,被派送到沈海铁路(沈阳至海陇)任工务员(技术员)。
“九一八”事变后,张庆和不愿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逃出东北到北平谋生。之后又转到陕西参与修建黄河风陵渡大桥。1937年日军侵人中原后,张庆和又退往湖北、湖南,成为居无定所的流亡人员。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打开一条对外出口的通道,决定修建滇缅铁路(从云南昆明至缅甸的腊宿),于是征调工程技术人员去云南。张庆和携妻儿带着工程器材出发,从湖南行程一个多月到达昆明,开始了筹建滇缅铁路。不久,日军侵占缅甸,滇缅铁路停建,国民党政府又决定改修中印公路。张庆和又先后被调到云南沾益、四川广汉修公路、建飞机场,历任工程师、站长主任等职。
抗战胜利后,张庆和从昆明回到沈阳铁路局扔,匝工务段任段长,不久升任沈阳铁路局工务处处长。
东北解放后,张庆和得到人民政府的信任和重用。1949年6月起任沈阳工学院副教授,不久成为教授及该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后转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兼教研组组长。1952年至1953年,张庆和兼任旅大市国防402及403工程处处长、总工程师。1954年,张庆和被调到中朝合办的拉古哨水电工程局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兼任辽宁省桓仁县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同年当选为桓仁县人大代表、政协本溪市委委员。1961年调任沈阳水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同年当选为政协辽宁省委委员。1963年调任抚顺市大伙房水库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庆和受到冲击,被专政,曾被强迫去打扫厕所,1970年得到平反。1982年,张庆和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7年逝世,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