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义门楼
训义门楼,建在张相村东门的城门楼之上。据《襄陵县志》记载,此楼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距今已逾730余年。
据该村老人们回忆,此楼为楼阁式建筑,主楼高约16米有余,比只有15米高的岳阳楼还要高出一米多,分上下四层。下层青石为基,设有外延台阶,五尺长,高约一米有余,是供村人相聚休息谈论之场所,夏天背阴能纳凉,冬天向阳可取暖。男人们常在此劈麻合绳,女人们常在此纳鞋底拉家常。下层内设东西通道,宽约4米可通车马行人。南北各有厅室一所,且有木栏屏障加以保护。北室墙壁镶着《训义门记》石碑一通,宽约一米二三,长近2米。南厅室铺设有供人们步上中层楼台的云梯十二阶,皆有楼道木制护栏。中层楼高4米有余,云阶登梯为木质地板,上覆盖青砖地面,外延五尺长亭廓檐,环绕可通四周,木质栏杆护围。中层楼内建大厅五间,前后皆有华丽壮美的软门八扇,中置大屏风一个。三层顶楼,飞檐斗拱,明柱彩栋,四角宝花大脊,龙头飞兽,皆悬挂铜质风铃,风起叮当作响,声音宏亮清脆。上层顶端,六角广厦,相距一米四五,筒瓦龙脊装置铁质大寿字形避雷针一具。东西两侧悬挂的牌匾因年久失传,唯下层门楣东边镶嵌着白体墨迹的木匾,上面书写着苍劲有力的“训义门”三字,为元代大学士张蒙溪真迹。西边题着“嘉言孔章”四个白底蓝字,以此可窥此楼文化底蕴之恢宏。
泱泱中国,幅员广大,各式各样的名楼胜阁,不胜枚举。然而大凡久负盛名的楼阁,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文以“楼”出,楼以“文”名。
君不见,黄鹤楼因唐代大诗人崔颢登上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君不见,岳阳楼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代人们传诵。
君不见,滕王阁之所以能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楼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君更可见,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时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诗作而名留千古。
之所以把昔日屹立在一个乡间僻壤的训义门楼和四大名楼相提并论,亦是因为《训义门记》的这篇宏著出自元代大文豪张蒙溪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