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乱
释义词目:散乱
拼音:sǎnluàn
英文:[messy]
基本解释
[messy] 不整齐;没条理;纷乱
散乱的头发
桌子上散乱地放着各种文具、书籍
详细解释
零乱;杂乱。
《六韬·火战》:“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汉贾谊《过秦论下》:“然 陈涉 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潘漠华《离家》:“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佛学知识【散乱】
(梵viks!epa,藏rnam-par-gyen%-ba)
心所名。指令心于所缘之境流荡不定的精神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又称散动、心乱。《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b)︰‘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关于其体之假实,颇有异说。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之说,散乱属痴之一分;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之说,散乱属贪、嗔、痴三种。此上二说皆以散乱无别体。然护法认为其另有自体。《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c )︰‘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若离彼三,无别自体,不应别说障三摩地。’
此外,诸经论对其种类之记载亦不一致,略如下列︰
(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八列出二种︰(1)下意散乱,即欣求小乘而昧大乘的散乱。(2)分别散乱,即对‘三轮’生起分别思虑的散乱。
(二)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九分自性散乱(指五识)、外散乱(指意识驰动于外尘)、内散乱(指心生高下,念念变化不定)、粗重散乱(即执着于我、我所等)、思惟散乱(谓菩萨舍大乘而思惟小乘)五种。《六门教授习定论》亦举外心、内心、邪缘心、粗重心、作意心之五种散乱。
(三)《显扬圣教论》卷十八、《辩中边论》卷下、《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等列作意心散乱(又名思惟散动)、外心散乱(又名外缘散动)、内心散乱(又名内散动)、相心散乱(又名相散动,指依止外相的作意,而思惟内境的相貌)、粗重心散乱(又名粗惑散动)、自性心散乱(又名自性散动)六种。
(四)《摄大乘论本》卷中举无相散动(又名无有相散动,谓执着无相)、有相散动(谓执着有相)、增益散动(谓执著有增益为无所有)、损减散动(谓执着无损减为实有)、一性散动(又名一执散动,谓执着依他分别即是空)、异性散动(又名异执散动,谓执着色与空不同)、自性散动(又名通散动,谓执着色为有碍)、差别散动(又名别散动,谓执着色有生、灭、染、净等差别)、如名取义散动(又名如名起义散动,谓执着如名之义)、如义取名散动(又名如义起名散动,谓于如义之名起旧执)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