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于1988年联合申请,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属于联合型的实验室。实验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00年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教授。实验室现有“油气藏地质”和“油气藏开发工程”两个分室,分别设在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

由成都理工大学建设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分室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基础,覆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沉积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该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体系总体上具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实验研究基地之一。实验室拥有的系统完整测试手段为实验室科学研究、对外开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实验室是我国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已在中国西部盆山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研究、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裂缝性储层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缝洞系统的地震检测和综合预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验室将研究和发展一整套适用于复杂油气藏综合研究和油气田开发开采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增加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储量,提高可采储量和油气产量。

实验室以培养石油地质与勘探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具有连续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级专门人才的能力,已成为我国培养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油气地质重要的学科生长点。

实验室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特色、竞争”的方针,已形成联合实体和向国内外开放,同时与国内外机构和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已成为我国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的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

主任:杜志敏教授

常务副主任: 张哨楠教授

副主任: 孟英峰教授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主任:刘宝珺院士

副主任: 贺振华教授 李士伦教授

委员(以汉字拼音为序) :

戴金星 郭正吾 贺振华 李士伦 刘宝珺 刘家铎 罗平亚

马兴峙 施太和 腾耀坤 王小牧 徐僖 曾时田 周玉琦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两个分室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分室;

西南石油大学分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