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爵位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一)宗室爵位
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 i Cin Wang
2多罗郡王Doro i Giyūn Wang
3多罗贝勒Doro i Beile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 i Beise
5奉恩镇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
6奉恩辅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
7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
8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Gurun be Dalire Janggin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3昭乌达盟(昭盟):统辖十一旗,是这十一旗的会盟地,东临哲里盟和卓索图盟,西接锡林郭勒盟、南至承德府,北邻锡林郭勒盟和哲里木盟,昭乌达盟8部11旗,其中敖汗1部1旗,奈曼1部1旗,巴林1部2旗,阿鲁科尔沁1部1旗,扎鲁特1部2旗,翁牛特1部2旗,喀尔喀(左翼部)1部1旗,克什克腾1部1旗;十一旗分别为:敖汉旗(崇德元年设),翁牛特左旗(崇德元年设)、翁牛特右旗(崇德元年设)、奈曼旗(崇德元年设)、巴林左旗(顺治五年设)、巴林右旗(顺治五年设)、扎鲁特左旗(崇德元年设)、扎鲁特右旗(顺治五年设)、阿鲁科尔沁旗(崇德元年设)、克什克腾旗(顺治三年设)、喀尔喀左翼旗(1664年,康熙三年设)。
4锡林郭勒盟(锡盟):统辖十旗,是这十旗的会盟地。东临哲里盟和昭乌达盟,西与北接喀尔喀蒙古、南至察哈尔八旗。锡林郭勒盟5部10旗,其中乌珠穆沁1部2旗,浩齐特1部2旗,苏尼特1部2旗,阿巴嘎1部2旗,阿巴哈纳尔1部2旗;十旗分别为:乌殊穆沁左旗(顺治三年设)、乌殊穆沁右旗(崇德六年设)、浩齐特左旗(顺治三年设)、浩齐特右旗(顺治十年设)、苏尼特左旗(崇德六年设)苏尼特右旗(崇德七年设)、阿巴噶左旗(顺治八年设)、阿巴噶右旗(崇德六年设)、阿巴哈纳尔左旗(康熙四年1665年设)、阿巴哈纳尔右旗(康熙六年设)。
5乌兰察布盟(乌盟):统辖六旗,是这六旗的会盟地,东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旗,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南至归化城和鄂尔多斯,北邻喀尔喀蒙古,乌兰察布盟4部6旗,其中四子王1部1旗,茂明安1部1旗,乌拉特1部3旗,喀尔喀(右翼部)1部1旗;六旗分别为:四子部落旗(顺治八年设)、茂明安旗(顺治六年设)、乌喇特前旗(顺治五年设)、乌拉特后旗(顺治五年设)、乌拉特中旗(顺治三年设)、喀尔喀右翼旗(顺治十年设)。
6伊克昭盟(伊盟):统辖七旗,是这七旗的会盟地,东临归化城土默特,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北至乌喇特界,南邻陕西长城,伊克昭盟1部7旗,即鄂尔多斯部。七旗分别为:顺治六年,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在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市,会市地点在伊克昭(王爱召),故名“伊克昭市”。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增设一旗为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
在内扎萨克蒙古四十九旗中,除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领是非黄金家族成员外,其余皆为黄金家族成员,这四旗贵族称塔布囊(驸马的意思) ,而其余四十五旗贵族皆称台吉,在这二十四部中,以科尔沁部地位和俸银为最高,汗和科尔沁亲王年俸银2500两,一般亲王2000两,科尔沁郡王1500两,一般郡王1200两。这四十九旗中,盛京将军监督科尔沁六旗,吉林将军兼辖郭尔罗斯前旗,黑龙江将军兼辖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绥远将军兼辖乌盟六旗和伊盟七旗,热河都统兼辖卓盟五旗和昭盟十旗,察哈尔都统兼辖锡盟十旗。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清代蒙古贵族的分封
漠南蒙古藩封:六盟四十九旗
科尔沁六旗,亲王四人,郡王四人,贝勒二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六人;扎赉特一旗,贝勒一人;杜尔伯特一旗,贝子一人;郭尔罗斯二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四部十旗为一会盟于哲里穆。敖罕一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奈曼一旗,郡王一人;翁牛特二旗,郡王一人,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巴林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扎鲁特二旗,贝勒二人,镇国公一人;喀尔喀左翼一旗,贝子一人;阿禄科尔沁一旗,贝勒一人;克西克腾一旗,一等台吉一人:八部十一旗为一会盟于召乌达。
喀喇沁三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土默特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附喀尔喀贝勒一人:二部五旗为一会盟于卓索图。乌珠穆秦二旗,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垓二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蒿齐忒二旗,郡王二人;苏尼特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哈纳尔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五部十旗为一会盟于锡林。
四子部落一旗,郡王一人;喀尔喀右翼一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毛明安一旗,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乌喇特三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四部六旗为一会盟于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三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为一会盟于伊克召。每会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惟归化城土默特会盟,不设盟长,均集于本城,听简命大臣裁定。
漠北蒙古藩封
喀尔喀后路土谢图汗二十旗,汗一人,亲王二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辅国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为一会盟于汗阿林。
东路车臣汗二十三旗,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贝子各二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十四人,为一会盟于克鲁伦巴尔河屯。
西路扎萨克图汗十七旗,汗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扎克毕赖塞钦毕都里也诺尔。
南路赛音诺颜大扎萨克亲王二十二旗,大扎萨克亲王一人,郡王二人,世子一人,贝勒二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齐齐尔里克。每岁各以副将军考核,间岁以参赞大臣前往会核,统听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裁定。
青海蒙古藩封
厄鲁特二十一旗,回特三旗,土尔古特四旗,喀尔喀一旗,亲王一人,郡王三人,贝勒一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五人,一等台吉六人。以上四部落皆散处,不分畛域,听于西宁办事大臣统制。
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贺兰山厄鲁特一旗,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
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贝子二人。
推河厄鲁特,一等台吉一人。
额尔济内土尔古特一旗,贝勒一人。
都尔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库鲁克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四人,辅国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听定边左副将军裁定。察哈尔游牧一旗,听治于察哈尔都统。
西藏蒙古藩封
辅国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伦四人(内一人用辅国公兼之)。戴钗迦耍诎腿耍安家蝗耍げ卮蟪冀谥啤
清代有爵位的皇族成员大表系
肇祖而下,世系始详,事迹未备,四传至兴祖。
○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
德世库(兴祖第一子)
刘阐(兴祖第二子)
索长阿(兴祖第三子)
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
包朗阿(兴祖第五子)
宝实(兴祖第六子)
○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
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
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
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
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
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
○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
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
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
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
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
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
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
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
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
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
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
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
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
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
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
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
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
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
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
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
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
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
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
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
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
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
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
淳亲王-允佑(圣祖第七子)
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
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
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
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
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
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
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
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
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
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
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
諴亲王-允秘(圣祖第二十四子)
○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
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
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
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
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
○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
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
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
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
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
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
○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
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
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
敦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
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
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
○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
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
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
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
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
恭亲王-奕(宣宗第六子,铁帽子)
醇亲王-奕环(宣宗第七子,铁帽子)
清德宗-载湉(奕环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
清末帝-溥仪(奕环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
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
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
○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
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
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
○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
○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
○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参考资料:
《清史稿》本纪一至二十五诸帝
列传二至八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