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先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原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言其为战国时苏秦、张仪之师,后被道教奉为古 仙。《史记·苏秦列传》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 生。”①《张仪列传》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②唐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 所居,因为号。又乐一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③盖 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乌有”;信之者,亦仅推知其为某人之号,其姓名、生平, 皆付阙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视之为仙人。东晋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即为 他编写了一段“仙话”。云:“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 (指上云“不死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 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 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 使者徐福,发童男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④故托名葛洪的《枕 中书》(实出于南北朝)即将鬼谷先生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称:“鬼谷先生为太玄师, 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 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录异记》卷一所记鬼谷先生,对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 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 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 相征,陵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 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⑦以责之。据此,其生活年代, 竟上推至黄帝殷周时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随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授纵 横术的纵横家身份,改变为传授神仙道术的神仙家身份,所传授的不是纵横术,而是神 仙术,因此才遗书谴责“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苏秦、张仪。经此改造后,鬼谷先 生就成为地道的古仙了。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鬼谷子》三卷,讲“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阖等术, 自是后人伪托;洞神部方法类又有《鬼谷子天髓灵文》二卷,讲隐形藏体,驱神入室等 术。其开篇所云:“水帘洞主鬼谷子”,以“秘密天文大道”“传孙子(盖指孙膑)、 庞公(盖指庞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

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弱者的谋略宝典,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后附有鬼谷子原文译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