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

等高线【contour line】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等高线的特性有:(1)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地面点,海拔高度相同。(2)在同一幅图内,除了悬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在图廓内相邻等高线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相邻等高线水平距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愈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因此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态和地表形态的特征。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从规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五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以便在地图上判读和计算高程。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4)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自闭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闭合。还有一种与等高线正交、指示斜坡方向的短线叫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从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判断地面的坡形:
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2.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3.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
4.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渐缓,是凸形坡;
5.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是凹形坡。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可以正确地表示地面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坡度的大小以及地貌形态等。根据它可以计算地面坡度、估算水库库容、平整土地、设计道路以及国防施工等等,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关例题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 > b,读图回答第1-3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 )
①同为洼地 ②同为小丘 ③同为缓坡 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题】由于a>b,故M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大,N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小,按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的理解:
1、M处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小丘,N处中间低,四周高,故为洼地。选C。
2、同样的理解得到300<M<400、100<N<200,故选C。
3、如果两闭合等值线同为a或同为b,意即同时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时符合“小的更小”,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选A。
等高线图的判读
1、数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3、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