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Monsode Albuquerque)
(1453年-1515年)
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1503年起,他前往亚洲印度从事殖民事务,并成功於印度国王获得某些权利,之后更成为印度地方总督。随后,更以印度为基地征服亚洲的卧亚(Goa)地区。1511年他击败麻六甲满剌加苏丹国(今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附近)并征服该地区。完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葡萄牙人终于控制了印度洋与远东贸易的咽喉要津,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贸易帝国的地位。它还乘机占领了科伦坡(斯里兰卡)、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马鲁古群岛等地。
阿尔布克尔克是一个有“葡萄牙战神”之称的男人。一五0三年,五十岁的他首次前往印度,以暴风般的气势投入征服东方的事业。不但接二连三地袭击阿拉伯人的都市并加以破坏焚烧,还把一部分的阿拉伯船只击沉。占领了果阿与马六甲,将阿拉伯船只从印度洋上一扫而空,确立了海上霸权。但是那些还无法令他满足。他继而决定把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基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一一地铲除消灭。
以一贯的武力压制斯里兰卡之际,他踏进了一间名为佛牙寺的寺庙。这间寺庙将佛陀(释迦牟尼佛)的牙齿当成宝物般地供奉保管,因此寺名也是由此而来。阿尔布克尔克强行夺取佛牙,在几万名发出哀嚎的佛教徒面前将之碎成粉末。侮辱佛教、击垮佛教徒的精神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阿尔布克尔克因胜利而得意自豪,所谓自以为是显然就是这样。察觉到阿尔布克尔克目的的佛牙寺僧侣,早已将真品藏了起来而把假的佛牙交给阿尔布克尔克。就这样,即便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佛牙依然平安无事地保存在佛牙寺里。
阿尔布克尔克接着前往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企图以武力占领该地。麦加是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遗体的长眠之地,阿尔布克尔克挖开坟墓强夺遗体,然后当着伊斯兰教徒之面将遗体吊在绞刑台上。
1511年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征服马六甲后,形势有了极大的改变。葡萄牙不仅可以与来往当地的中国商人打交道,控制马六甲这个交通要津后,往远东的航道也畅通了。两年后,欧维治(Jorge Alvares)便成功航行至珠江口的屯门(Tamauo)贸易,成为第一个抵达中国的葡萄牙人。欧维治第二年回航马六甲时,除开满载中国货物外,也带着有关中国的第一手消息。同期(约1513年)由航海家和地理学家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ds)撰写的《东方地理志》(Livro de Geografia Oriental),便收集了印度半岛和中国沿海的航海资料和地图。事实上,罗德里格斯也是第一位编写在中国海域航行指南的人,在其著作《中国之路》(Caminho da China,约1519年)的一幅地图上,首次使用China一词。欧维治的成功之旅,令葡萄牙人深受鼓舞。1517年9月间,费尔南·安德拉德(Fernauo Peres de Andrade)率领另一支船队抵达广州。随行人员中,包括了受印度总督之命为赴华使节的皮莱资(Tom Pires)。有趣的是,皮莱资出发前刚刚完成《东方志》的撰编。《东方志》根据他在印度和马六甲收集到的资料撰成,可以说是第一部由葡萄牙人撰写的较完整的东方地理志。该书涉及甚广,从红海到日本的地理、历史、经济、贸易和风俗习惯无所不包。然而,由于作者从未去过中国,有关中国的描述只是道听途说。虽然他对中国的不少事物惊赞不已,但是,仍足足用了一个段落来讨论征服中国的可能性。皮莱资认为,控制中国沿海应是相对容易的事情:“用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征服马六甲的十艘船只,便足以轻易控制整个中国沿海”。
由此可见,葡萄牙当时的中国观仍然十分模糊。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首次遣使中国的失败。安德拉德虽请求通商不果,但仍得以在华停留一年多,才被明朝“诏给方物之直遣还”(《明史·佛郎机传》)。而“谨慎好奇、对中国药物甚为了解”(戈雷亚语)的皮莱资更在等候三年后,获准北上赴京,并于1521年初抵达。不过,由于葡萄牙人对中国缺乏足够认识,安德拉德之弟西蒙(Simauo de Andrade)沿用在印度和马六甲一带对当地土著使用的传统手法,在屯门经商不遵守中国法律和风俗,胡作非为,令广东官员改变了对葡人的印象。恰好此时武宗驾崩,满刺加(马六甲)王又遣使北京控诉葡人恶行,皮莱资之行功败垂成,被逐出京城,囚于广州,中葡早期交往遂陷入敌对状态。
只不过,阿尔布克尔克这种具有疯狂信仰而又残酷的男人,并不受到朋友的欢迎。在葡萄牙的宫廷之中,发起了一项弹劾阿尔布克尔克的运动,他印度总督的地位也因此遭到褫夺。得知政敌将以新任总督的身份赴任,因而愤然死于印度是在公元一五一五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