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火地就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虽然砖块加热慢,但一旦热起来后散热也慢,因而可使室内较长时间保持恒温状态,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火地与火炕,满族人把它引入了皇宫内。盛京皇宫内多设火炕,而且一室内设几铺,这样既解决了坐卧起居问题,又可以通过如此多的炕面散发热量,保持室内较高的温度。如在东厢的关雎宫,一宫内就有七铺炕面,麟趾、衍庆、永福各宫中也是如此。而且不仅在各宫室内这样,甚至作为值更人员歇息住宿的崇政殿两翊门也铺设有火炕与火地,可见皇宫内铺设火炕之普遍。

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每灶门下设有一近似方形的灰坑,平时用一块木板盖住,使室内保持卫生清洁。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从室外灶门添入柴火后,使燃烧的烟火先通过火地,再升入炕道,然后回旋而出。这种烟道,俗称为“二龙吐须”,从外面看去,好像从入柴口出烟。在清宁宫东间、关雎、麟趾、衍庆、永福四大配宫和两小配宫以及崇政殿两翊门等处均采用这种“二龙吐须”的烟道。据说,在盛京皇宫之所以不砌烟囱,一是烟囱有碍观瞻,同时又认为它是不祥之物。所以,宫内一般不设置烟囱。即使建有烟囱的几处,也把烟囱建在房后,从正面很难看见。但一般满族人家则不然,他们大多在居室门前就地垒起一大烟囱,有的还用一整棵坏死掏空的大树桩作烟囱,竖在门前,然后用泥土石块砌一烟道与“树桩烟道”连接。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