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
三八"节的由来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
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劳动妇女举行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
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
我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始于1924年。当然,我国劳动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广州举行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通令全国,定3月8日为妇女节。
“三八”和“半头生”,都是标准的台湾“省骂”,相信每个人都曾听过,甚至挨过。
所谓“三八”,据我的了解,应该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
“半头生”,就是骂男人的专用词了,意思也跟“三八”大同小异。
台湾的先民,怎么会想到用这些怪里怪气的字眼来骂人呢?
原来,连这两句台湾的“省骂”,也是当年的大陆移民从“唐山”带来的!
四十年来专事研究中国谚语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经为“三八”和“半头生”二词,找到出处,该文指出: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亦曰“半头生”。拊掌录: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宋太宗时入),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半头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语。
在中华民族的开拓史上,宋代是中原地区的居民大量涌入南部闽、粤的一段时期,闽粤两地的地形较为闭塞,中原移民世代沿用从老家带来的语言风俗,变化较少,最后再由“唐山”过台湾,把远在宋代的一句戏谑之语,普遍当成了任何人动口可出的骂人之词,当然是很合理的。
朱介凡先生的考证结论,的确使人信服。今后,随口骂人“三八”或“半头生”,可不能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方的人情习俗各异,对于祖母的称谓,也略有不同。台湾的一般人家,跟福建各地一样,绝大多数称祖母为“阿妈”,可是,过去的若干豪富之家,却与一般人不同,譬如,板桥的林家称祖母为“阿太太”,雾峯的林家则以浙江口音称祖母为“奶奶”。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去台湾的先民,只要有点办法,便无不以模仿内地的官家为荣,建筑如此,生活起居如此,连对祖母的称谓也不例外。可见得长时以来,台湾的先民们对于他们根源所在的中国大陆,一直具有多么深浓的孺慕之情。
台湾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在民间的日常生活里,活生生的证据,实在是俯拾皆是,过去盛行于一般人家的妇女美容法“挽面”,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所谓“挽面”,施翠峯先生曾在其所著《风土与生活》一书介绍过,是一种利用纱线来拔除脸上汗毛的美容方法。依照本省的习俗,女性头一次“挽面”叫作“开面”,是在出嫁之前做的,每每要邀请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动手,如果这位老妇人不会,只要做做样子,再另外请“挽面婆”完成。在一般的上等家庭,妇女们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挽面”一次,一般家庭也至少在过年、土地公生、清明、端午、中元之前“挽面”,大家习以为常。
目前已经逐渐式微的这种古老美容方法,根据朱介凡先生的考证,完全是来自中国大陆。他指出,三十年前的大陆南北各地,还普遍可见这样的美容方法,以湖北地区而言,叫作“绞脸”,头一次“绞脸”,也叫作“开脸”,并且是待嫁姑娘在婚前行之,无论是方法或礼俗,跟台湾都一模一样。
“死狗放水流,死猫吊树头”,是台湾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种风俗,也显然承袭自福建,因为,福建民间的父老一向约束自己的子弟,死狗不得土葬,否则会[1]变成妖精来害人,如果将之水葬,狗便会超生,来世转为人。
类似上述足以证明台湾与大陆水木同源的小事,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随时都可以了现。实际上,还有什么证物,比这些身旁的小事,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三八”的由来
还有一种意思:
闽南一带有一句俗语“三八”。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礼仪、道德规范的人。“三八”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慑于八国联军的压力,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并开放宁波、上海、青岛、厦门、广州等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从此,外国侵略者肆意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那时,厦门、泉州等地也驻有许多外国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国鬼子就成群结队到处横行,有的开着汽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有的拦劫妇女施以强暴,有的拿中国人作为靶子练习射击,有的借酒疯殴打行人……真是无恶不作。中国人民对此行径非常痛恨,所以一见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来了”,赶快逃避。
后来,“三八鬼子”这句话一直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了简便,就缩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为不端,语言粗鲁、不遵礼仪的人,人们就说:“这个人真‘三八’。”
“三八”妇女节中妇女的年龄范围:
三八妇女节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女性的节日。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妇女"一词的含意,仅指"成年女子"并无其他特殊意指.已婚女子被称作"妇人".
也就是说成年女子只要是年满十八岁,就属于是"妇女"的范畴,并不是专指结了婚的女性!它是属于所有年满十八岁周岁以上女性的.
[2]“三八”从来非敬语,“白骨精”群起而攻之,不悖情理。但因厌恶“三八”一词而攻诘妇女节,则是选错了靶子。盖三八妇女节是舶来品,“三八”却是土产品。二者巧合,只在字面。
大陆人见台湾人喜用“三八”形容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遂以为该词源于粤语或闽南话,实则不然。“三八”乃道地中原词汇。刘福根著《汉语詈词研究》,梳理“汉语骂詈小史”,内列“三八”条目,释为:“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典出〔元〕元怀《拊掌录》:‘北部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准)乞诗于(魏)野,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魏野因排行第三,自称“魏三”。“三八”即简自“魏三”、“生张八”。另外,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三》早载此事,唯“生梗”作“生硬”,“人谓”作“士人谓”,文字稍异,当为《拊掌录》所本。
宋代中原地区百姓大量移民闽、粤,遂将家乡俗语“三八”带到此地,最终越过海峡、传到台湾,成为台湾“省骂”。骂人也讲性别对等,台湾又用“半生头”专骂男性,意与“三八”相近,亦源于“半生半熟”之语。而在大陆,“生张熟魏”不载现代汉语辞典,成语词典尚存。随着两岸交往日深,“三八”方有返乡之旅。
魏野是宋初知名隐士,一生不曾出仕,《宋史》本传云其诗“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上述赠妓诗纯属打油,无意间给后世留下三个词语,堪称一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