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楼民居群
花楼民居群在城关镇中山东路,妙山南麓。清康熙年间,陈氏在此建宅,称花楼,年久渐圮。至清代中后期,其后裔在原址重建多处独立的四合院民居,皆统称花楼。
现存花楼民居群包括亚魁第、进士第、新花楼等。 这批建筑通过布局的灵活组合,化地形的限制为有利因素,创造出张弛有致,富有生活情趣的居住环境。
亚魁第 位于中山东路中段北侧,妙山小岭脚,又名“老花楼”,为清乾隆进士陈省钦故居。该民居设大门三道,有大院一个,外套四个小院,内有鱼池、花坛、石雕、石门,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1954年中央建筑学院来台调查,将其作为依山建筑艺术典型,曾登载于当年《人民日报》上。现部分已作改建。
花楼 位于中山东路132号,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主人陈姓,为官宦住宅。其祖上仕途颇顺,曾任江南织造、亚魁等职。后房屋屡易其主,但仍为东门陈姓(现代文学家陈钟祺的上代)。据资料显示,中山东路134号、136号、138号几处院落过去都是陈氏的产业,后因子孙众多而分产,进而各自发展。故花楼仅仅是陈氏家族鼎盛时期众多产业中的一小部分。
花楼占地约750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前院、大院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依妙山而建,层层递进,对称布置。前院标高最低,大院稍高,正厅阁楼最高。两层高差的房屋交接处顺势做了两间半地下室,作贮物之用,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
建筑采用木框架结构,坐北朝南,并且是典型的南方民居——穿斗式木架。木构件比较纤巧,最粗的大堂柱径也只有27厘米左右,因此房间的开间、进深并不是很大,是造型秀丽的南方民居的典型做法。
大门偏置于西侧,进入后要走过一条廊才可看到略为舒展的前院。前院和大院之间有清水砖墙隔开,墙上青砖打磨精细。墙的中部为一砖雕门楼,正面刻“门聚德星”匾,背面刻“秀挹三台”匾。门楼檐口的斗拱、雀替、龙首等饰件均用砖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大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地面以鹅卵石铺砌,图案已残缺不全。院北为二层正厅,面阔三间,明间略大,两旁次间内对称设有直通二层的木梯。平面的特别之处在于最后一进之后仍有一排柱子,半包在外墙内,与前檐柱相呼应。正厅屋脊无明显起翘,只是在屋脊两端有砖叠的平缓曲线。屋顶坡度较缓,上下两层的比例大致为2:3,看上去端庄稳重。两侧也无明显侧脚。
西厢建筑为单层三开间,柱距均略小于正厅。屋面举折十分明显,最后一折尤其陡峻,大约有45度左右,而一、二折均较平缓。屋面出檐深远,遮住了门前台阶,以适应天台多雨的气候。西厢房原为主人书房,厢房后有一四、五平方米的小天井,内有鱼池、花木,天井的墙上有一砖雕装饰门楼,上刻“作濠间想”四字。
花楼的建筑装饰具有明代风格。如正厅檐檩上有双凤彩画,绘制精美;檩下的雀替更是讲究,上面有二龙戏珠的图样;两边厢房的檐檩上也有双龙戏珠彩画;斗拱与正厅截然不同,全部为直线花格的装饰,中间有龙的图样。雀替和牛腿采用曲线和直线相配的手法,使得细部富有变化。外檐的檐柱均采用梭柱,上下均有收分,正厅檐口还采用了宽大的月梁。
室内建筑一律采用彻上露明造,均精工细作,月梁、牛腿比比皆是。次间的柱子上未采用阑额,与一般的作法大相径庭,但却是浙东一带民居的常见做法。门窗做工考究,正厅、厢房的窗格扇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花饰,但都以直线花纹为主,雕作细致。窗一般为两层,内有窗棂,都做成各种纹路式样。门扇更加细腻,除格扇镂空雕花之外,下面还有各式浮雕,以人物为主,虽已毁坏过半,但仍可看出当初加工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