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
范方,男, 原名范贞万,1938年6月25日生于福建省顺昌县,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1957年南平师范毕业分配沙县城一小学任教,1958年调沙县报社任编辑,1959年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习,1960年调省文联任《热风月刊》文学编辑,1961年至年调沙县教师进修学校二中县文化馆任职,1980年调三明文化局创作组,1983年后调三明市文联。
著有《还魂草》(诗集)、《今夜星空》(诗集)、《剑魂蝶影》(诗集)等。《时间在呼唤》、《奔马》、《饮醉阳光》等组诗获省一、二、五届文学奖,《饮醉阳光》获印尼华侨王长咸文学奖《中华圆三贴》获《香港文学报》与《深圳特区报》联合举办的“锦绣中华”文学奖。
1993年,范方因患小脑萎缩等症导致语言和行动障碍,但病中十年,在与病魔抗争中仍创作不歇,遗下大量未曾发表的诗稿。
2003年9月11日,范方不幸病逝,时正中秋。
【创作年表】
1956年,18岁,《也读郭风散文美》(评论)及《白鹅》等儿童诗发表于《福建青年报》。
1961年2月,调省文联《热风》编辑部。
1963年11月《山村小学》发表于《人民日报》。
1979年2月创办《绿叶》文学丛刊(在沙县文化馆);10月参加省首届文代会。
1981年编辑出版全国青年诗选《青春协奏曲》,香港《明报》、《争鸣日报》评为“大陆第一册现代派诗集”。
1982年1月《时间的召唤》十六首发表在《福建文学》“本省中青年”专辑,有评论家周俊祥评论《探索者轨迹》一文。
1983年2月,菲律宾《世界日报》整版推出《范方的诗》十首,并配有评论文章。3月《木棉树》发表在香港《文汇报》、《向日葵》发表于泰国《中华日报》、《时间的召唤》十六首获省首届文学奖;同月香港《镜报》刊登香港作家巴桐、张诗剑评论范方艺术,题为《中国大陆现代诗的探索者》。9月、10月《历史》四首、《人生》三首发表在法国《欧洲时报》。
1984年5月编辑出版《三明抒情诗》,6月编辑出版《麒麟山民间故事传说》(与人合作)。
1986年6月参加“大浪潮”青年现代诗笔会(于青纸),“三明诗群”形成;7月《开拓叙事诗思维空间》表于《诗刊》,并开展讨论一年之久;《石标》发于《诗歌报》,井参加全国现代诗大展。
1987年《奔马》组诗获省第三届文学奖。
1988年3月全国新诗集评奖提名,范方《还魂草》名列第八(全国提名14部);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还魂草》部分诗作及作者介绍。
1989年5月,诗集《今夜星空》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年5月,诗集《剑魂蝶影》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1年2月《饮醉阳光》(诗辑)获省第五届文学奖暨首届印尼王长咸文学奖;4月王蒙《也算诗话》评论范方诗作,刊《文学自由谈》。
1992年2月,香港龙香文学社出版的《奇诗怪传》收有范方诗作及小传。
1992年6月范方传记收入《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大型丛书,列为世界华人文化名人。
1995年8月《赠人》七首发表于《诗之国》诗刊;10月、12月诗歌《银河》、《夜路》、评论《对现代格律诗的看法》发表于深圳《现代格律诗坛》。
1996年2月,《剑客》三首发于台湾《诗之国》
1997年至2002年,重病中坚持创作,有50多首诗散见省内外报刊。
【文学评价】
范方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新古典主义写作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台湾现代诗的交汇点上,他找到了自己成功的写作路径。
范方从1956年(当时范方十七八岁)开始写作,一直到2003年他告别这个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诗歌历程中,他真的随着时代的冲刷,接受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早期他跟蔡其矫学习惠特曼,如昨天朗诵会上我们听到的《森林在召唤我》,后来受民歌影响,然后一直到80年代以后,他受台湾现代诗,特别是洛夫先生的诗的影响,整个诗风有了很大改变。从80年代到他逝世也有二十多年时间,其间他在寻找中国现代诗的现代艺术手法如何和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结合。
如果再借用中国古典诗话两个词组,范方的风格应归入包孕与峻峭。
包孕即指他生命的情态(包括生命的悲苦压抑)经常处于蓄势待发,或引而不发像弓张养弦那样,不是直泻式的表达而是内聚内敛,十几行字高度浓缩在精选的意象里,感觉他是把五指弯曲收成一个拳头,再击打出去,有如等待中爆开的石榴。
峻峭,峻指他的语言精工;峭指他的运思过程不时出现“转弯”“突变”动能(势能),用台湾现代诗的术语叫“逆挽”。应该说范方是属于苦吟诗人,总是反复捶打锻炼。他的峻峭,像溶洞的钟乳石,经水滴的积淀磨蚀而起峭拔。
范方现代诗的处理和表达都比较独特。范方作为诗人的内在品格,如果形容洛夫先生为“诗魔”,他则为“诗侠”。范方写诗如同以泪铸剑,他的写作独立,但不是对社会不关心,而是更深地审视这个社会。
范方的写作有两个阶段:极左阶段,他对苦难的认识,使得诗歌有着个人内在精神的执着追求;后来,进入现代世界物化阶段,他的诗歌悲思化,审视这个社会。诗人诗学方面,内容与想像有着无限的追寻。深度模式的写作,不是简单描述社会生活,而是对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用心地表达。用心陈述对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切,好的诗歌是内在的,经过积淀,积累经验,剖开自己的内心,不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