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什幺
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系统,所以必然存在着反馈问题。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是各有目的,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功能目的,所以反馈又在因果性和目的性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面对着永远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这就是现代管理的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的分类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前者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后者则使其影响减少。反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对客观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在运用反馈方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控制时,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系统所给的目标是一个常量,这样的控制叫“简单控制”;系统所给的目标是一个随时间而变的函数,那么,这样的控制称为“程序控制”;系统给的目标是一个随其他变量而变的函数,这样的控制称为“跟踪控制”;如果系统给的目标是达到某一函数的极值,这样的控制就是“最佳控制”。在现代化管理中,均运用反馈原理,从而显着改善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驱动力和竞争力,并使系统本身产生自激发展功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
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从理论到实践,有关各界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体制、经营机制、管理制度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公司化改造,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建设,强调搞好国有企业要贯彻“三改一加强”。
党的十五大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为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号召“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二十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时至今日,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看仍未取得成功。
理论的假设前提:1、人具有为公众谋利益而希望得到公众承认、拥护和回报的欲望。2、公众为了维护和提高自身利益,本着舍小取大的原则能够形成一定的组织和法则。
反馈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系统自然存在着始端对中间及末端的影响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实践当中,人们为了改善系统功能,往往建立一定的反馈环节,形成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在满足特定反馈条件时,经一定的反馈周期和反馈途径,由系统末端发出脉冲式的利益流作用于系统始端,强化始端功能,进而强化中间功能及末端功能。
整个系统功能提高后,一方面会降低系统利益的损耗,另一方面会从市场上获取利益增量,两方面利益之和大于反馈利益。因此,不仅可以补偿系统末端的利益,还可以增加其利益。系统末端利益增大后,反馈利益会相应增大。依次循环,系统功能会逐步提高,系统利益会逐步增大,这就产生了系统自激的良性循环。
一般而言,系统利益增大的过程会首先表现出递增规律,待系统末端的整体利益水平达到社会所能接受的最高水平时,系统利益增大的过程会表现出递减规律,系统利益会缓慢趋于社会所能容纳的上限。
就企业管理系统而言,企业的经营者可以作为系统的始端,广大职工可以作为系统的末端。广大职工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努力。为了维护和提高本身的利益,广大职工可通过职工持股会或代表大会确定一定的反馈条件、反馈种类、反馈途径、反馈力度和反馈周期,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从而形成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
反馈原理的基本观念
该理论强调:一种行为值不值得做,主要看自己的利益是否有所增加,少看别人的利益是否比自己增加得多;
该理论认为企业实施正反馈行为实质是改善生产关系,是企业民主管理形式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正反馈行为是一种回报率高的系统内部投资行;
该理论认为企业实施正反馈行为,经营者多得的利益,实际上并不是从职工利益中来,只不过借职工的利益先运行一步,真正的来源是市场和损耗;
该理论认为企业实施正反馈行为,能促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必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