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伊斯兰教
[英] The Islam in Yemen
也门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面积356369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1990)。主要民族为阿拉伯人,占95%以上,极少数为印度次大陆、北非及伊朗的穆斯林移民。居民约99%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萨那。
也门是一个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阿拉伯人的远祖闪族一支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525年,先后建立过赛伯邑、希木叶尔等奴隶制国家。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入侵,灭希木叶尔王国。575年波斯人驱逐埃塞俄比亚人,由萨珊王朝派总督统治。犹太教、基督教早就传入该地,但居民绝大多数仍信奉多神。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也门。据载,628年,穆罕默德派传教师到也门,劝说波斯驻也门总督巴赞归信了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开始在城市和农业区传播。630年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也门地区的主要部落派代表到麦地那表示归顺。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肯德等部落首先叛教,抗交天课,承认艾斯瓦德为“先知”,发动叛乱。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出兵镇压后,各部落又归信了伊斯兰教,哈里发派代表和传教师主持宗教活动和收税。也门人参加阿拉伯军队,部分迁到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伍麦叶王朝时,也门置为行省。685~693年,哈瓦利吉派支派纳吉德派在半岛东南部建立政权,也门在其控制下,成为哈瓦利吉派活动的地区之一。9世纪上半叶,什叶派栽德派传教师叶海亚·本·侯赛因到也门传播该派教义,也门北部的一些部落纷纷归信。881年,伊斯玛仪派的传教师阿里·本·法德尔和伊本·郝萨布在也门马斯瓦山建立传道会,并派传教师到印度信德和马格里布传教。893年也门萨那伊斯玛仪传教师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受总部派遣到达马格里布传教,为法蒂玛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899年栽德派一支派的伊玛目哈迪·哈格(?~911)以萨达为首府,建立也门栽德派伊玛目国,实行政教合一,伊玛目由协商选举产生,从此确立了栽德派在也门的统治地位。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也门成为半岛南部伊斯兰学术文化传播的基地,萨那、塔伊兹、萨达城成为宗教文化中心,建有大量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图书馆,学者辈出,在教义学、教法学、诵经学、文学、历史学和地理学方面均作出了贡献。1258年阿拔斯王朝灭亡后,也门除栽德派伊玛目国外,各地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小素丹国和酋长国,有的遵奉逊尼派教义。16世纪葡萄牙人入侵。1517年土耳其人将也门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7世纪初,也门人民举行起义,将奥斯曼帝国军队从大部领土上赶走。183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亚丁。1872年土耳其人再次占领也门全境,并派总督常驻萨那。1904年英国与统治北也门的奥斯曼总督签订条约,将也门划为南、北两部分,分割了也门。同年也门栽德派伊玛目叶海亚·马哈茂德·穆泰瓦基勒(1867~1948)领导也门人民举行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起义。1911年迫使奥斯曼素丹承认也门自治。1918年叶海亚宣布也门独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34年,英国迫使也门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划也门南部为英国保护地。殖民当局先对也门南部各素丹国、酋长国分而治之,后又组成“南阿拉伯联邦”。1962年,北也门以萨拉勒为首的“自由军官集团”,推翻巴德尔封建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也门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武装斗争,英国被迫同意也门南部地区独立,于1967年11月成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宣布统一,更国名为“也门共和国”。
伊斯兰教在也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南、北也门的宪法均规定,伊斯兰教法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政府设宗教基金和司法部门,分别掌管全国的清真寺、宗教公产(基金)和宗教法庭,中央及各省设立穆夫提(即教法说明官)。各级学校中都开设宗教课程。除清真寺作为宗教教育的中心外,各地均设有各级宗教学校,培养教职人员、教法官和行政官员。清真寺遍布城乡,首都萨那有清真寺97座,其中建于7世纪中叶的萨那清真大寺最为有名。南也门的萨里姆城有360多座清真寺,中世纪时为南阿拉伯的宗教中心。主要教派有什叶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和逊尼派等。北也门原有人口753万(1988),其中栽德派约占54%,伊斯玛仪派不到1%,逊尼派占44%,大多数为沙斐仪教法学派,极少数为哈乃斐教法学派。北部边境有极少数瓦哈比派。南也门原有人口240万(1989),其中逊尼派占90%,大多遵奉沙斐仪教法学派,极少数为罕百里法学派。什叶派占9%,其中栽德派占8%,伊斯玛仪和十二伊玛目派占l%。南、北也门未统一前,分别为“世界伊斯兰大会”、“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