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和约
亚历山大和约(Sulh al—Iskandariyah)
641年伊斯兰教哈里发国家占领埃及亚历山大城之前与拜占庭帝国签订的条约。为伊斯兰教发展初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641年4月,阿拉伯穆斯林军攻克拜占庭军队在埃及重点设防的巴比伦城堡后,通往北非的门户、埃及首府亚历山大便成为双方攻防的焦点。当时,亚历山大是拜占庭帝国的陪都、海军基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二中心,也是世界重要商业城市之一。拜占庭人预感到该城的陷落,即意味着他们在埃及权力的丧失,遂派军5万人重兵防守。穆斯林军约2万人,由阿慕尔·本·阿斯统一指挥,从陆路发起进攻。历经4个多月苦战,久攻不克。正当双方激战期间,拜占庭宫廷内部由于希拉克略(Heraclius)皇帝之死而引起动荡,呼吁结束同阿拉伯人交战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年幼的新任皇帝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Ⅱ,641~668在位)重新启用在巴比伦堡战役中曾因同意媾和条款而被革职流放的前埃及总督居鲁士(Cyrus)主教,派他重返埃及与穆斯林军进行谈判,缔结和约。641年11月8日,居鲁士在巴比伦堡与阿慕尔签约由哈里发国家接管亚历山大港,史称“亚历山大和约”。
主要条款有:
(1)双方停止战斗,拜占庭守军携带军械、财产撤离亚历山大港。
(2)拜占庭军队(即使一兵一卒)不得重返埃及,不得有任何收复失地的企图。
(3)穆斯林不干涉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内部的正当宗教活动,基督教堂不受侵犯。
(4)允许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在亚历山大定居,成年人每人每年缴纳两个第纳尔的人丁税(al-Jizyah,吉兹耶),并以实物缴纳土地税。
亚历山大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哈里发国家在埃及的统治地位,为阿拉伯穆斯林军南下苏丹和西进利比亚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