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毅
张士毅(1912—1947年),原名白砥中,又名白士毅,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市)下仓镇西焦庄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士毅在保定第二师范、通州第十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因参加学潮,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
1935年初,张士毅进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挺身营救中共地下工作者仇振远(即仇友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根据中央军委发动冀热边地区的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张士毅回到家乡,以教书作掩护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同年冬,他同当时中共蓟县负责人王崇实取得联系,成立了七区“抗日救国会”,后参加了1938年7月的冀东大暴动。
1938年10月,张士毅受组织派遣,带领部队一部分人到达平西,参加开辟永定河以北地区的工作。1940年下半年,他被送到中共华北联大学习。1943年初,经组织批准离开联大重返冀东。同年8月初,张士毅任迁卢抚昌抗日联合县第一任县长。1945年,任滦东地委敌区工作部部长,负责滦东地区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士毅奉命随东进大军奔赴关外,收复失地,建立人民政权。
9月8日,中共辽西地委和辽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张士毅任公署专员兼锦州市市长。
当时锦州一片萧条,敌特分子活动猖獗,社会秩序混乱,接收和重建工作十分困难。张士毅在接收和恢复重建锦州市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八路军这个年轻市长的才华”。对拥护人民政府不与人民为敌的伪职人员给予从宽对待;通过统战工作,使上层人士和知识界大多数人认清形势,转变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态度。同时,他依靠和深入发动群众,反奸反特,对罪大恶极继续与人民为敌的少数反革命分子及时坚决予以镇压,很快稳定了锦州市的局势。在任锦州市长期间,中共辽宁地委根据陈云同志指示,成立了辽西工人教育团和辽西军政学校。张士毅还兼任辽西工人教育团和辽西军政学校校长,多次为学员作报告,讲革命理论和斗争形势,先后培训学员1000余人,并及时充实到地方和部队。
1945年10月,锦州市市长由计明达担任。张士毅集中全力主持专署工作,他的主要精力由城市转到了广大农村。这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11月,中共辽西党政军机关奉命撤出锦州,向赤峰、承德一带转移。1946年春,遵照上级“重新打回辽西,收复辽西”的部署,张士毅绕路回到绥中、建昌、凌源、朝阳一带山区开展工作。
1947年4月,朝阳县松树嘴子获得解放,张士毅带人到松树嘴子征集军需粮草,被敌特发现。4月20日,张士毅正在组织群众开会,突然遭到锦州国民党装甲部队的包围,在撤退中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1949年11月,中共辽西省委在锦州市为张士毅举行追悼大会,并从朝阳县松树嘴子村将烈士遗骨移至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安葬。
张士毅烈士以身殉国所在地——朝阳县松树嘴子村的人民,为他立了纪念碑,并将松树嘴子村改为“士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