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李愔(?—667年),唐太宗第六子,吴王李恪同母弟,母隋炀帝女杨妃。

【履历】

出生年月不祥。

贞观五年(631年),封梁王;

贞观七年(633年),授襄州刺史(今河北襄樊),之官情况不明;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蜀王,授益州都督(今四川成都),世袭,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授夏州都督(今陕西靖边县红搀界公社白城子),不之官;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今陕西宝鸡附近);

贞观某年,因游猎无度、殴打官员弹劾,太宗屡教其不改,发怒斥责:“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今河南灵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加实封满千户;

永徽元年(650年),为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被唐高宗申斥,贬为黄州刺史(今湖北黄冈);

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到同母亲兄吴王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境内);

永徽某年,改封涪陵王(郡王);

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

咸亨初(670年),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

兄弟:

长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王号和谥号,陪葬昭陵;

次子:楚王李宽,母无名后宫,早亡,高祖诏过继楚哀王李智云,贞观初追封;

三子:吴王李恪,母杨妃,李愔同母亲兄;

四子:濮恭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五子:庶人李佑,母阴妃(封号不明),原封齐王;

六子:蜀悼王李愔,母杨妃,隋炀帝女(封号不明),陪葬昭陵;

七子:蒋王李恽,母后宫王氏,封号不明,陪葬昭陵;

八子:越敬王李贞,母燕德妃,陪葬昭陵;

九子: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十子:纪王李慎,母韦贵妃,陪葬昭陵;

十一子: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早亡;

十二子:代王李简,母无名后宫,早亡;

十三子:赵王李福,母杨贵妃,太宗诏过继隐太子李建成,陪葬昭陵;

十四子:曹恭王李明,母巢刺王妃杨氏,高宗诏过继巢刺王李元吉,景云中,陪葬昭陵。。

太宗14位皇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以出身血统论之,则李恪、李愔母最尊。李恪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杨妃与李世民生二子,女儿有无及数量不明(太宗尚有15位公主不知其母),即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也就是说,李恪、李愔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

子孙:

李畴,广都郡王,亡于则天朝。

李瑾,江陵郡王。

李璠,嗣蜀王,房郢台三州刺史,永昌年(689年)配流归诚州而死。神龙初(705年),以吴王恪孙朗陵王玮子榆为嗣蜀王。

【相关史料】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蜀王愔,太宗第六子也。贞观五年,封梁王。七年,授襄州刺史。十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愔常非理殴击所部县令,又畋猎无度,数为非法。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乃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愔在州数游猎,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典军杨道整叩马谏,愔曳而捶之。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李乾祐所劾。高宗谓荆王元景等曰:“先朝栉风沐雨,平定四方,远近肃清,车书混一。上天降祸,奄弃万邦。朕纂承洪业,惧均驭朽,与王共戚同忧,为家为国。蜀王畋猎无度,侵扰黎庶,县令、典军,无罪被罚。阿谀即喜,忤意便嗔,如此居官,何以共理百姓?历观古来诸王,若能动遵礼度,则庆流子孙;违越条章,则诛不旋踵。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帝又引杨道整劳勉之,拜为匡道府折冲都尉,赐绢五十匹。贬愔为黄州刺史。四年,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寻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咸亨初,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封子�#91;为嗣蜀王,永昌年配流归诚州而死。神龙初,以吴王恪孙朗陵王玮子榆为嗣蜀王。

《旧唐书.列传十九刘兰列传》

十一年,幸洛阳,以蜀王愔为夏州都督。愔不之籓,以兰为长史,总其府事。

《新唐书.太宗子列传》

蜀悼王愔,贞观五年始王梁,与郯、汉、申、江、代五王同封。徙王蜀,实封八百户。出为岐州刺史。数畋游,为非法,帝频责教,不悛,怒曰:“禽兽可扰于人,铁石可为器,愔曾不如之!”乃削封户及国官半,徙虢州。久之,还户,增至千。复出驰弋,败民稼。典军杨道整叩马谏,愔捽击之。御史大夫李乾祐劾愔罪,高宗怒,贬黄州刺史。擢道整匡道府折冲都尉。吴王恪得罪,愔以母弟废为庶人,徙巴州。俄封涪陵王,薨。咸亨初,复爵士,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以子�#91;嗣王。璠,武后时谪死归诚州。神龙初,以朗陵王玮子褕嗣。

《唐会要·谥号》

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其他

昭陵蜀王愔碑,已佚,咸亨中立,撰述人不祥,著录文献:《京兆金石录》、《宝刻从编》。墓葬尚未确定。

【综合评述】

相比乃兄,李愔更像一个贵族纨绔子弟,好游猎玩乐,恣意任性,数度违法,屡遭谪贬,并且跟乃兄一起,受累于永徽四年的冤案。不过也许正是他这样“不堪”的人生经历,才叫他并没有被彻底的在这起皇家清洗案中丢掉性命,并得以陪葬昭陵。不过,太宗那句著名的“禽兽不如”怒语,不应过度解读,这只是父亲在儿子屡屡闯祸、频频教责之后的一句气话,并不能从这句气话中得出李愔全面的形像,简单的断言他好或是不好;也不能单从这一句气话中得出太宗对李愔的真实心理,所有的断言都是后世的主观。而李愔所犯的过错,在各朝历代皇室中也很常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