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龙套
成语解释【名称】:跑龙套
【拼音】:pǎo lóng tào
【解释】: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出处】:沈从文《跑龙套》:“跑龙套在戏台上象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必恭必敬的分站两旁。”
龙套
又称文堂、流行或特约演员,是京剧(台湾称国剧或平剧)的术语,指扮演随从等的配角。
龙套演员是由四个人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堂),一般舞台上多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之所以会称“龙套”,则是因为戏服上往往绣有龙纹之故。龙套演员必须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种常用的固定队形变化,另外也需熟悉各种齐唱的曲牌。
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或应故事发展之用,因此如果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时,一般便称这为“跑龙套”。
茄哩啡
茄哩啡,英文字源于 Carefree,是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无关重要”的小人物、闲角色。 Carefree之广东音与“茄哩啡”相似,他们的存在,尤如拍戏场地吃的饭盒,货色平平,不是茄子就是咖哩配咖啡,跟大酒楼的菜式不可比美。
扮演这类角色如贩夫走卒、餐厅内食客和路人的演员香港俗称为“茄哩啡”。
在电影、舞台或电视制作中,通常会以短期合约制聘用,称为临时演员,香港俗称“临记”。
茄哩啡 (电影)
《茄哩啡》,英文名 The Extras ,它是一套1978年的香港电影的名字,俗称 港产片。
此电影的主角是陈玉莲及伊雷,电影导演是严浩,编剧是陈欣健、严浩及于仁泰。
【作为习惯用法】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
释义:
1、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
2、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