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诗
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它的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富于幽默感。常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讽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节,也不强调意境和含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鲜明犀利,明快有力。同杂文、漫画相似,像匕首、投枪,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作品如《诗经》中的《新台》、《相鼠》,现代的如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等。
例如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以古喻今的讽刺诗.唐朝建国初期,外族屡次和唐军在边境上交战.为了巩固边防,朝廷不断从内地征调士兵,赶赴边境作战.但是,战争旷日持久,唐军屡战不利;诗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於是他便写了这首诗对此作出委婉的讽刺.
注释
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
塞: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意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秦」中隐含「汉」字,「汉」中隐含「秦」字,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彼此渗透,是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
关:指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长征:长途行军,打仗.
还:回来.
龙城:汉时匈奴地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曾深入匈奴腹地龙城,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
教:○粤郊.
胡马:「胡」是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外族的通称.「胡马」即指骑战马入侵的外族.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古代中原汉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赏析重点
这首诗题为「出塞」,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它的特点是将古与今的时间距离缩短,从而在关山依旧,人事已非的境况下,抒发感慨.
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历史的沉思中去.自从秦汉筑了边关防止胡人侵袭以来,连年不断,士兵一批接一批地被派遣到这裏来.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笼罩下,关山要塞寂静无声,成千上万的士兵,默默地驻守在这裏.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隘还是秦汉时的关隘,虽已历经千年,边防依然如旧,过去已有无数士兵战死边疆,如今一批批征人远戍万里,仍然不得回归故乡.面对边境战争不利的现实情况,很自然让人民想到汉代智勇双全,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要是朝廷能够知人善任,用李广那样的将领来统率部队的话,就断不会让胡人南下,危害国家的安全了.
李广骁勇善战,所以得到诗人正面的歌颂.从反面而看,为甚麼「胡马」老是「度阴山」呢 因为李广已经死了,像李广一样有才能的武将没有得到重用.诗人这样批评当时朝廷任人不当和驻防将领无能,讽刺意味更为强烈,这是运用了「反用故事」的技巧.
这首诗胜过唐代一般的边塞诗之处,在於立意措词得体,而诗的容量特大.短短四句,包含了对历史教训的认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对边防的关注,对士兵的同情,对朝廷的讽刺,边塞诗应有的内容,俱纳入诗中,而这些却不用直接说理或抒情的方法,而是透过明月,边关,龙城飞将,胡马,阴山这些形象中传送出来,发人深省.
诗的前两句一写景一抒情,已把「出塞」的意思概括无遗.「明月」和「关」是目前边疆的实景,交错地使用「秦」,「汉」,由眼前的边关,联想到设关备胡的悠久历史.「万里」二字,又极言地域之广,和上句「秦」「汉」二字结合,兼含历史的沧桑和地域的苍茫,为全诗创造出凝重深远的意境.「人未还」三字,含意深沉,既是对牺牲了的边防将士的追念,也对长期不得返家的官兵表示了同情.诗的后两句托古讽今,借缅怀善战的历史名将李广,暗斥当今将领的无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