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土敦

简介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生平
末代皇帝宣统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字志道,取《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作为“帝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中国通”,虽然长相上是蓝眼睛、高鼻梁的洋人相,但他满口十分流利的“京语”,平时一概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礼节,崇尚儒家思想。庄士敦在1894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学习,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并获学士学位。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先后任辅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了34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了《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指责基督教会传教士试图改变中国社会的做法等,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古怪的佛教徒”。光绪三十年(1904),经骆克哈特推荐,庄士敦被英国殖民部派往威海卫,先后出任政府秘书、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等要职。他原先是信仰基督教的,到了中国后开始兴趣于中国佛教。他为此阅读了大量的佛家经典,并遍访中华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研究佛教理论的玄奥和释典的妙谛,从此不再到教堂作礼拜。他还特别爱好出外旅游,光绪二十八年7月,他先后穿越中国云南和越南,然后又到缅甸考察;三十二年(1906),他沿长江而上去了四川、西藏;三十四年(1908),他到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主要任务是考察佛教圣地,为他研究佛教理论了解和搜集第一手基础资料;民国二年(1913),他又一次走上了最终一站为普陀山的旅行,研究观音文化。在此期间,他根据沿途的实地考察写成了 《从北京到瓦城》《佛教中国》等书,对佛教赞扬备至。庄士敦认为:“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所以又产生了一种说法,就是说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方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才是拯救世界未来的良方……”由于他两次上普陀山礼佛,因而引起一些在中国的 “洋人”的猜疑,说他去普陀山是为日后出家当和尚做准备的,说法很多。赵毅衡在《我的老同事庄士敦》一文中提到:“……例如他早年在威海卫去佛庙烧香,在华西方人就说他准备辞职到普陀山出家做和尚,甚至说他已经受过戒。”(摘自《万象》2001年9月),当然这些只是说说而已。
民国七年(1918),浙江鄞县绕虎桥村人、1914年任国务卿的徐世昌(1855~1939年)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能继续为失去权力而仍保留帝号的溥仪 (1906~1967年)当老师。为适应溥仪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新执政的需要,徐世昌等人决定为溥仪挑选一位教授欧洲宪政知识和英语的老师。经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李鸿章 (1823~1901年)的次子李经迈(1876~1940年)推荐,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使馆交涉,民国七年(1918)8月2日,庄士敦成为溥仪的 “帝师”,到民国八年(1919)2月,庄士敦处理好威海事宜赴京,正式开始了“帝师”生涯,这一年溥仪刚好14岁,而庄士敦已45岁,他被溥仪称为“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英国政府在其离开威海前,授予他“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溥仪赐他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民国十九年(1930)10月1日,庄士敦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了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卸任回国。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了《儒家与近代中国》。他还撰写了《佛教中国》、《狮龙共存威海卫》、《紫禁城的黄昏》等有关中国的著述。从1931年到1937年,他在东方学院任汉学教授,还曾当过当代中国文学大师钱钟书的老师。
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溥仪,向他介绍西方文明,使溥仪大开眼界,因此,他对溥仪的一生影响颇大。同时,他也是清室的保护人,他赞成复辟大清。溥仪曾赐他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
溥仪被逐出宫时,他曾通过英国使馆向民国政府施加压力。溥仪去天津后,庄士敦到威海卫当专员。回国后他接受了爵士爵位,任伦敦大学的汉学教授兼外交顾问。
九•一八事变后,他代表英国外交部来中国办理归还威海卫等遗留问题时,顺便又到天津去看过溥仪,对溥仪的前途深抱希望,并请溥仪给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写了一百多字的序言。1935年溥仪在长春时他也曾去看望过,
庄士敦一生仅在亚洲时间就有二十多年,他到过中国内地各省份,游遍了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同时,他也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对中国的儒家、老庄等哲学思想也有研究。溥仪对庄士敦也非常友好和尊重。
庄士敦一生未婚,老年用其著作的版税,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并升起了满洲国的国旗,在其住所办了一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及饰物等。1938年3月6日逝世。享年64岁。
其著作还有《威海卫狮龙共存》《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评议》《佛教徒的中国》《儒教和近代中国》《中国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