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二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道县二中

学校概况该校创办于 1940 年春,是道县最早的县 立中学。初名道县县立初级中学1953 年更名为道县第二中学, 1969 年 称道县道江镇中学, 1970 年改称道 县中学, 19 78 年恢复叫道县二中。 2001 年被批准为市重点中学。学校现有教 职员工 217 人,专任教师138 人,其中高级教师 35 人,一级教师 77 人,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的 12 人,省级骨干教师 9 人、市 级骨 干教师2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6 人。教师学历和教师资格合格率 100% ,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是 21 世纪中国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我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理清教学思路,响亮地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口号,提高全校上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1 、2002年元月我校成立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 组,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道县二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负责管理“创实”的各项事务。

2 、 2004 年 5 月成立道县二中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罗建华任组长,副县长陈秋廉、县教育局局长邓爱群、二中校长邱友杰任副组长,二中的其他校级领导为成员。为“创实”工作提供了行政保障。

3 、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和促进各种电教行为。如《多媒体教学奖励方案》,《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语言室管理制度》,《电教资料器材管理、保养,借用制度》等。

4、 指导和教育教职员工提高认识。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 化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但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个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于是提出“四个要求”:要求所有老师要学会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要求 100% 的教师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要求各年级的电脑课开足开够,不许挤占;要求每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必须使用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

5 、硬性规定已逐渐变为一种自觉行动。如果说,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育手段一开始还只是一种口号和教师 的个别行动,那么,现在已形成共识: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发展的快车道,拥有信息化就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学校建设1 、硬件建设。

( 1 )狠抓基础建设。近五年来,投资 2000 多万元,相继建好 了高标准的科教楼、教学楼、图书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投资 400 多万元的 6000 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即将破土动工,投资 100 万元的校园文化广场也列入明年的建设计划。

( 2 )添置教学设备。投资 300 多万元先后建好了教学电脑室 2 间、软件制作室 2 间、语音室 1 间、网络教室2 间、多媒体教室 2 间,以及电子监控系统和教学广播系统。今年又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和网控中心。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软件建设。

在硬件建 设的同时,该校非常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配备了各学科电子教材、音像教材、投影教材及投影仪、录音机、 VCD 课件。每年还订阅十余种电教类报刊。今年我校已加入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中心,成为该中心的会员。

3 、师资培训。

( 1 )立足校本培训。 我校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如常规媒体培训,计算机基础培训,网络培训。使老师由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 2 )请进来,走出去。 一方面请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学校派出教学骨干参加省市电教系统举办的培训,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我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少走弯路,快上台阶。

4 、奖励措施。

( 1 )我校教师在省市县举办的多媒体课、网络整合课竞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给予 300 元以上的奖励。

( 2 )我校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分别给予 60 ―― 1000 元的奖励。

( 3 )指导学生在省市级“四小”(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发现)活动中获奖,分别给予指导老师 60 ―― 1000 元的奖励。

( 4 )获奖或 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年度的晋级,晋职,评优,评先时予以优先考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