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推举为孝。灵帝时,举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应劭是个法学家、学者,他在查看汉安帝(107~125)时的案卷时,发现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是因坐杀人应处死,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向官府请求代死,尚书陈忠对此案有疑,便从轻发落。应劭后来据律追驳以正典型,并著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献帝二年(190),劭为袁绍军谋校尉。献帝迁都许昌时,因为战乱,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劭不胜感叹,于是缀集所见所闻著成《汉官仪礼》、《律略》、《春秋断狱》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为应劭所立。

当初,其父应奉为司隶时,曾命官府郡国选报前人象赞,应劭就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及当时行事,著为《中汉辑序》,并撰写《风俗通义》,以辨别物类名号,释解时俗嫌疑。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多闻博识。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还有《集解汉书音义》皆传于后世,后死安阳府第。子瑒、璩皆以文才称名而七世通显,《后汉书》录有应劭本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