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

徐茂公:瓦岗寨的军师,诸葛亮一类的半仙级人物。
历史原型:原名徐世绩,字 懋功,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徐村人,后赐姓李,高宗朝为避太宗讳改“世绩”为“绩”,遂以李绩之名闻名于世。李绩在隋末的乱世中曾称霸一方,后投瓦岗寨李密。向李密献计攻克黎阳粮仓,开仓放粮,使瓦岗寨十日内增兵二十万。及李密被王世充所败,李绩拒有瓦岗旧地,不久降唐,被封为舒国公(后改封英国公)。李密叛唐被杀,李绩为其发丧。窦建德攻黎阳,李绩一度被迫投降,但不久反正,投于秦王旗下。之后在唐对窦建德、王世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军中地位仅次于秦王。后又平定徐圆朗叛乱,擒斩徐圆朗。武德七年(624年),李绩与李孝恭征讨南方反王辅公袥,大败其部将陈正通、冯惠亮,追斩辅公袥。次年又于并州败突厥军。太宗继位,李绩与李靖计划奇袭东突厥,李绩作为李靖的后援,截断了颉利可汗的退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贞观十五年(641年),又大败薛延陀部。李绩曾患急病,太宗亲自剪须为其做药引。太宗征高丽,李绩随军出征,立有战功。贞观二十年(646年),再破薛延陀。太宗临死时,恐李绩作乱,故意贬其为叠州(今甘肃迭部)都督加以试探,李绩毫不停留,立即离京,高宗继位后,又对其委以重任,此事的玄妙在于李世民曾对李治作出过的如下解释“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由此可见,李绩深谙政治上为官之道。
李绩善于察言观色,在李治想要立武氏为皇后却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反对之际,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坚定了李治立武曌为后的决心,李绩适时的投入武则天一边,赢得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双重敬意。得以维持其在朝中的地位。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绩统唐军征高丽,开始其人生中最后一战。最终唐军大获全胜,终于平定高丽。次年病死(也是一个寿星),配享高宗庙庭,并在其坟前筑起象征阴山、铁山的土丘,以纪念他征讨突厥、薛延陀的功绩。李绩的孙子徐敬业后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被杀,徐家被剥夺赐姓,李绩坟被刨,其在世时所作的努力全部白费。
李绩在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排名第二十三。
山西长治沁县故县镇徐村名人之—(徐茂公)
徐茂公(李绩),男,汉族(唐太宗)贞观年间,八公之一,排行老四。魏征—秦叔宝—尉迟公—徐茂公,中国山西省沁县故县镇徐村人。徐村因徐茂公姓徐命名,徐村是他故里,建有“茂公庙”,“茂公坟”。“徐茂公在徐村月岭山上作战时发明了上党名吃“沁县干馍”,因而,徐村成为沁州干馍发源地”,“徐村还有他作战时“东寨”、“西寨”。茂公是在铜题官窝山上,文中子学堂,读书长大,家住在徐村到山上就读。这些现有吴琠题文中子读书处(在铜题山)作证。徐村为徐茂公修有庙堂,每年农历4月13日,农历11月23日都有祭祖节,要唱戏。每年清明、春节、徐村人都为他上坟扫墓。
调查人:吴德斋(山西省沁县籍老教师)
山西长治沁县故县镇徐村名人之二(吴琠)
吴琠(吴阁老), 字伯美,号铜川,男,汉族1637年润3月初一日,文化程度进士,山西省沁县故县镇徐村人。中国清朝康熙年间首席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中国康熙大帝起居座”,“中国宰相全书”,“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沁县志”等均记载了其真人真事。
康熙御制临米芾 《千字文》数卷,这是吴琠 67岁诞辰时皇帝赐给的,山西沁县县城有御书楼。康熙皇上御制谥“文端”,给于最高称谓。康熙皇上亲手修改功德碑文和亲手写下祭文,御制碑楼两座,现存吴琠墓地,敕令修下祠堂两所:县城吴家巷“吴文瑞端公祠”、“月岭山吴文端公祠”、“吴文端公书院”。著书有:“吴琠文集”(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地著)“清列传”,“清名相吴琠”(原长治市委宣传部长史耀清著),“贤相吴琠” (原长治市委宣传部长史耀清著),小说“吴阁老私访武昌府”,“吴琠年谱”(原沁县县长吴钤著),“吴琠诗107首”(吴琠著),“吴琠传略”(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地学生卢润杰著)。
每年农历4月12日和农历11月3日,徐村人都要要祭祖、庙会,唱戏。春节吴氏后人都回来祭祖。康熙皇帝把吴琠、作为当朝大臣学习楷模,写下语录:“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缰,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延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世人称:“吴文端公”,“吴夫子”以神祭祀。也称“吴阁老”,“吴爱卿”,为他修有庙堂。
历史文字记载基本完好存在,建筑除人为破坏,还留有县城御制《千字文》数卷,吴文端公茔皇帝下令修下的御制碑楼两座。坟茔松柏茂盛,坟墓仍存。祠堂、书院尚有部分遗址和建筑物。吴阁老,世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吴德斋,文化程度专科(系山西省沁县籍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