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太祖

个人生平元至元元年(高丽太宗后四年)十月十一日(1335年11月),李成桂出生于高丽朔方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兴本宫)。父亲李子春仕元朝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
成长时期
李成桂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是蒙古帝国走向衰弱、东北亚大地风云跌宕,中华民族改朝换代的时期。
元至正二十八年(高丽武宗十七年,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1368年2月),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在应天(现南京)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即“元顺帝”,蒙古称为乌哈图可汗)北奔,作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元朝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蒙古高原等地区,并且影响着高丽对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北元至正二十九年;高丽武宗21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宣告即位。高丽立即停用至正年号,遣使至应天恭贺朱元璋登极,朱元璋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并赐金印。明丽两国宗藩关系正式建立。但是,高丽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丽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而获得好处。所以高丽朝廷一直与北元朝廷也私有往来。洪武五年(北元宣光二年,高丽武宗二十一年,1372年),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也大为活跃。洪武七年(北元 宣光四年;高丽 武宗23年;1374年),恭愍王被弑,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褕。洪武十年(北元宣光七年,高丽庄宗4年,1377年),北元册封辛褕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洪武十一年(北元宣光八年,高丽庄宗5年,1378年)北元昭宗驾崩,国力式微,善变的高丽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时高丽国内分为以崔莹为首的亲元派和以李成桂为首的亲明派。两派相争,亲明派最后得胜。李旦等新官僚废除了高丽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扫高丽王朝的旧势力。此法不仅把土地交给李旦去分配,还赋予了他统治国家的权力。以李成桂为首的集团完全了解,能不能带来秩序和结束衰微的高丽王国,取决于土地占有制度。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洪武二十三年(高丽纯宗2年,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洪武二十四年(高丽纯宗3年,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媳守信者,减半传受”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宫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脏论。”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两班(即拥有官职的贵族)的土地积累受到这样一条规定的严格控制:科田将只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授予,在这个地区,政府很容易加以监督和监视。李成桂及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
这时,在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原宗元年,1388年),明朝在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1355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朝廷大哗。崔莹怂恿辛褕铤而走险,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极力反对。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褕,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此时,李成桂已经有心对高丽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诸子在松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为了剪除忠于王氏高丽的势力,类似当年太原谋反时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还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有极高声望、不肯归依李家势力的高丽大学者郑梦周,并借机刺杀了许多其他反对派。高丽京城内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景象。
权知高丽国事时期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1392年8月),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说“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权知朝鲜国事时期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以“朝日鲜明”之意,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其原名“李成桂”)。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1394年1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城,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
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洪武二十三年(高丽纯宗2年,1390年)薨。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对此,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7年(洪武三十一年)八月(1398年9月)发动政变,当时太祖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朝鲜王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乱(史称“戊寅靖社”)。
王子之乱发生后,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朝鲜定宗)。神德王后康氏被李芳远从宫中赶出,搬到了判内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而薨。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像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朝鲜定宗元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当他以太上王身份离开汉城时流下了悔恨的老泪。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明建文二年(朝鲜定宗3年,朝鲜太宗元年,1400年),朝鲜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城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芳远已经不在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名义上的国王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朝鲜太宗。这一次,李成桂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兴,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老父,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硕变后,太祖弃位,奔于咸兴。太宗屡遣中使问安,太祖辄弯弓而待之,前后相望之使未敢道达其情。时问安使无一得还者。太宗问君臣‘谁可遣?’莫有应之者”。后来朝鲜形容一个人被支使干一项棘手的任务(尤其是有去无回的,呵呵)的著名谚语“咸兴差使”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岁月
但是面对李芳远这种六亲不认的悍主,这样的父子对立终究有结束的时候。建文四年(朝鲜太宗3年)十二月(1403年1月),李成桂被挟持回京,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明永乐六年(朝鲜太宗9年)五月二十四日(1408年6月),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薨,共计在王位7年,在太上王位10年,春秋73岁。明朝赐谥为“康献”(温良好乐曰“康”,聪明睿智曰“献”;《春官通考》则为“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这位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被孤零零地一个人安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
家庭王妃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洪武二十三年(高丽 纯宗2年;1390年)薨,葬开城丰德齐陵。
继妃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 洪武三十一年(定宗元年;1398年)薨,初草殓于汉城皇华坊,建文三年(太宗2年;1401年)改葬贞陵(在今韩国首尔市内贞洞)。
子女
长子 镇安大君 李芳雨 (神懿王后所生)
次子朝鲜定宗大王 李芳果(神懿王后所生)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神懿王后所生)
四子 怀安大君 李芳干(神懿王后所生)
五子 朝鲜太宗大王李芳远(神懿王后所生)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抚安大君 李芳蕃(神德王后所生)
八子宜安大君李芳硕(神德王后所生)
长女 庆慎公主(神懿王后所生)
二女 庆善公主(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庆顺公主(神德王后所生)
庶长女 宜宁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