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城子镇

四十里城子镇位于新疆焉耆盆地,距焉耆县城南20公里,故称四十里城。四十里城子即是博格达沁古城,专家认为,焉耆古国当年的首府,就在四十里城子。
“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高大宏伟之城。古城略呈长方形,周长3083米,占地6平方公里,与《大唐西域记》中“域周六七里”记载相符。现存城垣平直、坚实,中下部夯土筑,基厚五六米,城墙上部有土坯垛堞。城墙厚2米, 残高3.5米。城墙东南和西南有缺口,宽约10米,估计是两处城门。古城中间有大土堆两个,最大的周长143米,上覆盖有红烧土,并有红方砖露出表现;较小的土堆南面露出土坯垒砌的残墙。两个土堆估计是原城中主要建筑塌后的遗留物。城西北隅有一土堆高4米。离城半里还有一小城,已颓,周长约1.5公里,城中还有一个小城基,类似当时府级之属,该城还配有护城河。博湖达沁古城周围有许多防卫建筑,当地居民称之为“黑讫达”,都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在“黑屹达”周围发掘出一批汉唐叠压古墓葬。从大量古城土实物推算,博格达沁古城历时久远,经汉、南北朝、隋唐而后衰落。遗址发掘的罐、瓶、盘、杯、灯、锅等陶器属北朝和隋唐遗物,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属汉代物品、另有“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和戒指等饰品。
故城遗址正方形的土筑城墙还相当完整,规模不小。只是城内空空荡荡,连断垣残壁都没有留下,仅有高高低低的士墩,估计是建筑物的台基。据悉,考古学家曾在城内找到唐代开元铜钱,证明早在公元8世纪这个古城就存在了,事实上,从公元5世纪到8世纪,名僧法显、宋云、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先后经焉耆西游。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过,焉耆国有伽蓝十几所、僧徒2000多人。随著佛教的东传,印度文化在焉耆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文字”则取印度,微有增损。
四十里城子镇位于314国道两侧,距焉耆县城13公里,距库尔勒市40公里,北与包尔海乡为邻,东与27团为界,西与王家庄牧场甘草保护区接壤,南临博斯腾湖;辖有五个行政村,二十一个村民小组;全镇占地13万亩,其中陆地面积8万亩,水域面积5万亩,陆地中有耕地2万亩;全镇总人口8276人,其中农业人口5494人,劳动力1893人,人均耕地3.82亩,劳均耕地16.5亩;有维、汉、回、蒙等八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5%。2002年四十里城子镇国民生产总值为3728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107元。
四十里城子镇代码:652826103。辖1个社区、5个村委会:新城路社区、店子村、新渠村、阿克墩村、麻扎村、巴克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