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茂人
中国蒙古族地区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蒙古族地区。60余户,300多人(1986)。自称“托茂”、“托茂家”;汉、回等族称其为“托茂鞑子”,汉文史籍称“骆毛鞑子”、“骆毛人”、“托茂人”,均为“托茂”的异写。“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原在今海晏县)的属民,因有这部分属民,故该旗俗称为“托茂公”。1958年,少部分人留居海晏县,大部分迁往祁连县默勒乡、野牛沟乡和托勒牧场。操蒙古语,兼通汉语,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托茂人的历史来源尚来定论,有4种说法:一说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族反清起义时,陕西白彦虎部败退经过青海境内时,流落于青海蒙古南右翼后旗的一些起义人员受到当地蒙古上层的收留和保护,与当地蒙古人通婚,逐渐繁衍发展,成为“托茂人”。二说清顺治五年(1649)甘州(今张掖)米喇印、丁国栋反清起义失败后,除大批回族逃入大通和北大通(今门源)依附蒙古麦力干部外,也有一批逃入大草滩依附蒙古滚卜台吉,受其保护。清康熙年间迁至湟源,后又迁至海晏。三说托茂人的先民是从新疆和西亚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人。四说托茂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上述四说中,第二说史书有记载(《甘州府志》卷16、《秦边纪略》卷6、《辛卯侍行记》)。托茂人从事畜牧业,住蒙古包。男子衣着青海蒙古族基本相同,冬天多穿长袖、大襟老羊皮袄,腰束绸带,戴狐皮帽,穿皮靴。夏天戴礼帽或黑、白色圆顶帽。妇女穿长袍,辫套前垂,束腰带。20世纪30年代以来,妇女大多戴“盖头”,如同回族妇女。饮食以酥油、牛奶、肉食为主。因与邻近的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常有贸易交流,面食品也较多。按伊斯兰教教规宰食牛羊肉。禁食猪、狗、马、骡、驴等肉,禁止吸烟、喝酒。婚、丧仪式与回族基本相同。在上五庄有其公共坟地。小孩出生后,请阿訇起经名。一般与回族通婚。遵行伊斯兰教“五功”,过“尔德节”和“古尔邦节”,不过“圣纪节”。曾在海晏哈里津建有1座清真寺,阿訇从上五庄、西宁等地聘请,1958年拆毁后又在祁连托勒牧场建立1座清真寺。东乡族、撒拉族以及保安;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裕固族则属回纥后裔;属于突厥语族,血统属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划为蒙古人,视为作为一个旁支。而一个奇特的穆斯林群体“托茂人”,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数不到一千人。且分布在海晏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和祁连县蒙古族区域,等两个主要族群分布地区。但由于近代的语言的发展;形成了以语言划分民族的范例。而这种理论就其本身;是帝国主义为分裂民族主权国家;而设立的。虽然这本是语言学的,一个成功突破;但却被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卑鄙的利用了。这种卑鄙政治的权术;后来被广泛的运用于;脱离殖民半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由于时代的错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也运用了这一带有政治性的语言学理论。这种阴谋是不难识破的;举例说明:英国人对印度的分裂就是一例。英国人把印度穆斯林;解释为一个新民族而独立;形成一个新的国家-巴基斯坦。后来美国人师法英国;支持台湾的中华民国;也有同样的动机。由于蒋介石政府的同化分裂政策,而把回族说成汉民族的一部分-有异信仰的特殊国民。即信仰回教--伊斯兰教的汉人。49年,解放战争后;共产党为团结各少数民族建设;对回族做了确认。这是一件令回族同胞和汉民族友好人士高兴的事情。人心也为之一振。中国神州大地,充满喜庆的景象,和愉快向上的走向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整个中国来说;是民族政策的落实,对回回民族来说是中央政府;对回族自己本身的友好的身份确认。但回族从此却被分成了东乡撒拉保安、回民等四个现封的民族群体。有关族属的争论,以及与需要论证的民族血统、考察学术、历史探索的各项研究,因而纷纷涌起扑朔迷离。成为了一种的恶性循环,和社会主流的主观浮夸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