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乃夫
在台湾有国宝级作家之誉的卜乃夫(又名卜宁,笔名无名氏 无名氏祖籍江苏扬州,曾担任《扫荡报》、《中央日报》等报记者,西安《华北新闻》主笔。他三十年代开始创作,以《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书享有盛名,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一九八二年他离开大陆至香港,八三年赴台定居。卜乃夫是台湾参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硕果仅存的国宝级作家,在大陆则只剩下巴金。
<塔里的女人>--作者:卜乃夫
这是我对你说出最后的话――也是我在人生大海里所捕得的,仅有的四尾小鱼(我在这大海里捕捉了四十多年鱼,只捕得这四条):
第一条鱼:当幸福在你身边时,你并不知道她,也不珍惜她。当你知道她,珍惜她,寻找她时,她已经没有了,再也找不到了。
第二条鱼:为别人牺牲太大了,别人不仅不会得到幸福,反而会得到痛苦。
第三条鱼:在生命中偶然虽然可怕,但比偶然更可怕的是“自我意识”(也可以解释做“自尊心”)。这“自我意识”或“自尊心”是悲剧的主要因素。
第四条鱼:真正的幸福是刹那的,短暂的,不是永久的。
――――《塔里的女人》作者 卜乃夫
卜乃夫与扬州■邗上老人
金秋十月,朋友从台北回来,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无名氏去世了。扬州文化界的朋友相约写一点纪念的东西,遂哽咽握笔,仓促成文。
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位耀眼的新星,他以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倾倒了无数少男少女、知识分子,成为当时出版界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位作家署名无名氏,其真实姓名叫卜乃夫。他的《无名书稿》系列长篇第一卷出版于1946年,第六卷出版于1984年,历时38载,也是现代文坛的一段佳话。卜乃夫虽是扬州人,却出生在南京。
卜乃夫自己说过:“平生最不能忘情的,是外婆家和我的童年生活。”6岁那年,他的父亲卜世良突然去世,母亲卢淑贞把卜乃夫送到扬州邗江黄珏的大卢庄。卜乃夫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进了镇上惟一的一所小学。他在这里上了四年小学,当他和同学第一次把“比人头大的”足球拿到草地上踢玩时,轰动乡里,全镇男女老少把小学生看成“疯子”,小学校就成了“疯人院”,任课的焦老师成了“疯人院院长”。
在南京,他从实验小学就开始跳级,中学也跳了一级,在高中将要毕业之前,他却只身一人挑战考试制度,来到北大旁听,遨游于北平图书馆,结束了充满浪漫和激情的少年。看到消瘦的儿子,母亲不放心,督促他到医院检查方才发现患了初期肺癌病。过完1937年春节,卜乃夫遵母命二返黄珏桥外婆那里去养病,可还是带了一箱沉沉的书。黄珏桥不远处是北湖,波光粼粼,极目千里。有时卜乃夫划一条小船,泊于湖畔柳阴,听潇潇雨声,赏柳堤烟树,看日出日落,而大多数时间还是读书。三个月后,他的身体也恢复如初,此时,“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卜乃夫不愿再囿于乡间,向外婆告别,离开扬州。
2001年,卜乃夫回大陆处理出版事宜,在南京与笔者谈起家乡,感慨良多。他说,想当年在方巷卜家庄,在外婆家黄珏桥,曾亲耳聆听清代大儒焦循的孙子的教诲,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功底。记得不远处有座雕菰楼,小时候常常去玩,不知卢庄现在还有哪些后辈。当年我还坐过独轮车到槐子桥、凤凰桥。我们卜家好多人都是扬州北乡的,嫂子是槐子桥的,舅妈的弟弟在公道桥,还有个姨娘在大仪,不知方巷还有没有我祖父的墓。你们别看我身居台湾,心里却牵挂着扬州。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我的老友赵无极作为他的顾问随行,并在北京开画展,这些我都知道。我下一步写回忆录,要回扬州收集资料。
乡音犹在,斯人已逝。若假以天年,卜乃夫看到扬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会为家乡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