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翚烟浮远岫图
【名称】清王翚烟浮远岫图
【类别】中国古画、扇面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扇页,纸本,设色,纵17.4厘米,横52.3厘米。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月山人、清晖主人等,江苏虞山(今常熟)人。他主画山水,开创“虞山派”,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朝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然而对其“代表性”的认识和评价,二百年来却前后迥异。清初,他被王时敏、吴伟业等誉为“画圣”;近代,“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则斥之为“中国恶画的总结束”、“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为对其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当代学界诸家力图摆脱上述两种极端看法,把王晕放在从董其昌至“四王”的总体演进中重新认识。
王翚“初就塾即好弄纸笔”,寿至86岁高龄,画龄长约八十年。其流传真迹仅就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所藏,已多达二百四十余件。20岁前,他以临摹为主; 20至40岁间,频繁地囊笔出行,足迹遍于太仓、南京、苏州、昆陵、无锡、宜兴、镇江、扬州各地,既变被动地应邀作画为主动地选择求画者,又在出游中加强了与恽寿平、笪重光等画坛益友的切磋,并在更多地观摩前贤名迹和感受自然中走向了艺术的成熟期;40岁至70岁,艺术影响遍于朝野,进入创作盛期;从70岁到86岁这十余年间,是王石谷艺术精进不息、老而弥坚的创作晚期。
这幅《烟浮远岫图》扇面上有王晕自己前后两次题的跋语,其一曰:“巨然(烟浮远岫图》,今在昆陵庄太史家,真海内第一墨宝。余尝借观,背临大荣寄呈闻川萼先生。剑门王翚。”其二曰:“巨然此图不用道路、水口、屋宇、舟梁,唯以雄浑之势取胜。每每至深山樵牧不到处。遇此真景,在巨公本色,更为逸品。癸丑上巳日石谷重识。”旁钤一印章,看不清,估计是其自用印。画面右下角有一印章“茗瑞曾观”,应为一口旷茗瑞”者观后盖上了自己的观赏印以作纪念。
王翚一生精于摹古,且能融化古人笔法而成自家风貌。“四王”均擅摹古,但他们各自画风不一。在吸取古法之上,他们是求创新、有变通的。此画亦是描绘江南的山峦丘陵,却别有新意。画面中间有一溪流蜿蜒流过,山石上杂树丛生,山石多以长披麻皴写之,着力刻画形象,上有焦墨点苔。此作皴染细致,墨色秀润,设色淡雅,秋山的宁静沉寂生于画家的笔端。在树的画法上,与巨然所画屈曲的形貌不太相似。此图中的树多为直干,分枝下偃。画中间古树茂密,与山脉的纵横走向趋向一致。画面由中间向两侧山石逐渐淡化,有由近及远的感觉。王翚采用扇面的形式,不像画中堂那样“山上有山”,而是平铺山石,可谓“师其意而不师其迹”。
王翚创作此幅扇面时,按照画中的跋语说是癸丑年 (1673),这年他41岁,此时正是艺术成熟期,对巨然的画作有更深的理解,从他的跋语中就可窥见一斑。而且他还经常从当时的画作拥有者那里借名画来欣赏,以从中发现更多的美感。这幅扇面就是那时领悟的具体记录。大家都知道,扇面的创作由于其幅面小,因而比一般的中堂更讲究章法、笔法的精到。又扇子执于手中,宜于近观,因而在上面作书作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而王晕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山石、草木之景几乎布满整个扇面,使人陶醉于深山野林当中,将左右两侧的上方留空,删繁就简,小中见大,真是“艺高人胆大”。
清代人的艺术思想多被前人束缚,将“摹古逼真便是佳”视为座右铭。王晕也是其中人。其书法基本以唐楷为主,力追“二王”神韵,但只能用“尚可”来评价。王晕创作此扇面时的书法虽比年轻时放开了一些,但仍难逃“俗”格。他的画风虽有己意,但其追求的不过是“不用道路、水口、屋宇、舟梁,唯以雄浑之势取胜。每每至深山樵牧不到处。遇此真景,在巨公本色,更为逸品”的古人的风貌而已。但完全继承古人,也是十分困难之事。王翚能在高手众多的明、清画坛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且自开“虞山派”,证明在那个时代,其艺术水准还是比较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