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文
高鸿文(1889-1959年),字汉杰,乳名锁,安徽蒙城县小涧镇人。幼年父母双亡,受佣于人,后逃往南京以要饭为生,一年后当兵。几年后,升为排长。民国二年(1913),乡人陆建章督陕,高鸿文前去投奔,在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商震部当排长。两年间,逐步升为连长、营长。民国五年,陆建章被迫离陕。同月,高鸿文随商震投奔阎锡山。民国七年升为团长。民国十四年任旅长。次年任师长兼山西省后方警备司令。民国十九年任商震三十二军一四一师师长。民国二十四年,商震任河北省主席,高鸿文兼北平(今北京市)警备司令。后商震任河南省主席,高又兼任开封警备司令。三十年代初,华北地区有股以刘黑七(刘桂堂)为首的巨匪,常流窜于山东、河北等地,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刘黑七率一股匪众窜到河北大名附近。适逢高鸿文驻军于此。得报后,他亲率精兵将大部分土匪歼灭,致使刘黑七带伤逃亡。高鸿文回师驻地,大名人民以“除暴安良、涡水同清”匾和“万民伞”相送。次年春,长城抗战开始,商震三十二军驻防冷口(今河北省迁安县东北)一线,高鸿文一四一师驻守冷口。与日寇激战时,高鸿文亲自屹立在长城垛口上指挥作战,士气大振。时至中午,高鸿文仍率部孤军作战,直到身负重伤,被抬下火线。4月11日,冷口失守。对此,高鸿文晚年余恨犹在,常对人说:“冷口失守,实乃我平生奇耻大辱!”五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任同盟军军长的岳相如(安徽凤台人),准备邀商震共谋抗日大计,高鸿文亦鼎力相助。民国二十四年(1935),“何梅协定”后,日军拉拢商震、高鸿文实行五省自治,高鸿文拒不接受,表现出他坚强的民族气节。民国二十六年夏,庐山受训后,蒋介石在军界的“门户之见”已充分显露。他对在日本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镀金”者无不倍加宠爱,委以重任,以便建立嫡系部队。高鸿文非“天子门生”,加之他在受训期间,公开反对蒋建立嫡系部队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被借故革职,调石家庄特种公安局任局长。商震恐高鸿文不服,于民国二十九年经他以军委办公厅主任的身份提请,高鸿文被授予陆军中将,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不久,高鸿文主动到傅作义部任中将参议。1949年1月,随傅将军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高鸿文关心桑梓,常教育亲属不准欺压乡里。民国二十四年秋,蒙城闹蝗灾,颗粒无收。他得知后,发动全师官兵捐物捐款,连同一部分军用物资一并送到蒙城,交给了县长刘治堂。以后的几年间,又两次用家粮千余包赈济灾民,支持民众的抗日斗争,受到了县长马忍言(即冯玉祥之侄冯宏谦)的赞扬。高鸿文十分敬佩乡亲高琼、刘金定保国护乡、奋勇忘我的英雄功绩,多次与高琼后世族人畅聚,表示要为国为民尽力。新中国成立后,高鸿文定居北京,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患糖尿病去世,葬于北京八宝山。